动物园里驯化动物学会表演,大象画画、老虎钻圈、黑熊跳绳看似精彩,背后都是血淋淋地挣扎和心理的绝望。人们把小象拴在柱子上,小象的挣扎都是徒劳的,越挣扎绳子勒得越紧。过了一周,小象就只是象征性的拉下绳子,不再挣扎了。之后,即使绳子变得很松,甚至不捆绑,小象也不做逃跑的尝试了。接下来训练画画还需要在及其敏感的鼻子里插上木笔,一笔画错都要砍上象勾,直到完全掌握这项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来自外界的压迫困境驯化了小象和狗,人类在社会中的种种遭遇也难逃一劫。我们日常有时面对的不是能不能突破困难再次发生的问题,而是挫折习得后,即便能力允许突破,我们依然走不出来。大到情感PUA(甚至严重到去年北大女生自杀)、女孩被拐卖山区生娃,小到我们日常生活,都可窥尽习得性无助的影子。
周末,开车带家人去白洋淀。两个小时高速后,到了景区门口,吃了个闭门羹。一打问,才知道疫情原因到现在还在封锁。公公就不太高兴,郁闷俩字都写脸上了。敢情劳累半天,不让进去,那怎么办?只好原路返回呗。我和先生商量了下,觉得这么一大片水域,这半年应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摸索到一个码头,最后乘船采莲、大锅炖鱼玩得很开心。公公是青少年时期经历过WG的人,因为大地主身份家里被整得很惨,谨慎顺从就是那以后形成的。大时代命运是个体无法改变的,所以后来面对一些问题,尤其来自政府、机构的挑战,虽有不情愿,就是自然而然地思考停滞,行动止步。在诸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显而易见、可预测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大屠杀时的集中营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现代社会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则有:精神病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日常生活中,亦比比皆是。
有没人这样说你,你就是脑子不清楚,数数都数不清!
你这个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没救了!我请你来工作,你的专业性就这个水平?……
如此重复n次,我们就真的不行了,像极了那条不能动弹的痛苦的狗。“被评价恐惧”渗透进了生活中,我们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中时刻小心谨慎,让本就困难的生活压力陡增。即使机会来临把成功之门打开了,我们也不敢去奢看一眼。人类从过往的经验中习得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如果在努力后遭到失败,屡战屡败,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造成了听任命运摆布,消极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停止努力,并有可能将这种自我怀疑和失控感泛化到所有情境中。任何失败或者挫折,都可能归因到自己,工作绩效差,确实是我能力不行啊。采用3ps归因理论,不能正确归因的人会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特质,而这些,会降低个体自尊,产生失败影响泛化,以及长久稳定的消极。
关键,这个事,正常吗?
真是我的问题吗?原因在哪?
可以改变吗?
要想让自己树立信心,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进行归因。
我们多大程度可以改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困难。采取更有希望的归因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正确面对生活的方式。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生活的常态是,大多数人,大多时候,都被困境所扰。
彼得·德鲁克在90岁大寿的前夕,与彼得·圣吉有有一次面对面的长谈。圣吉说:“大多数的经理人都被问题所扰。”德鲁克回答说:“你要学会与问题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等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到处都是问题,如果你不想被问题所扰的话,那你就得躺在棺材里了。”
困境就是老先生所说的一种问题吧。意识到这一点,整个人都轻松了。别人也这样啊,很多时候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啊,那我们首先就不要着急了,本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先走好眼前这一步吧。
对独立人格的探索是一生的命题。
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小孩一两岁时候刚学会走路,迫不及待地离开家长的臂弯,哪怕前有坑洼泥淖,也要踩去探个究竟。小学前,孩子对于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能做的,又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实践。自己整理衣物文具、甚至简单饭菜、对于一个稍微抽象的话题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十几岁青春期来临,朋友、世界、情感等思考,既懵懵懂懂,又排山倒海般地涌来。我们这一代大多出生成长在中国式家庭中,可以允许在一定边界内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到了三四十岁,就会有些迷茫,父母讲得不管用了,用不上了。需要我们自己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
这时候面临的对自由与独立人格的探索,因为不再依赖外在的精神权威或者媒体对英雄人物的片面报道,就会有独立的思考;因为屡败屡战,屡败屡战,也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就具有了对该事件独立的判断;因为情境变化,我们不再迷信成功的分享和他人的金句,也会产生独立的创造。我们整合了自己的聪明才干、梦想追求、对世界人生的重新认知,也重塑了习惯。我们有了自己的“脑子”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