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就开始大脑枯竭了,这个借口其实听应景的。
主要还是最近没怎么读书,放任自己安于现状,有点得过且过但又不甘心的意思。所以才会如此纠结挣扎。
读书对我来说不像跑步来的那样容易,虽然跑步更加辛苦,体力上的消耗总是感觉比较容易接受,而对读书这种精神的交流却更加敬畏,总是期望能在一种严肃的环境下完成才不至于亵渎了读书这件事。
我们为什么读书?
其实,读书于我就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形式帮我脱离纷杂的现实,进入新世界的入口。这里有无限可能,有风花雪月也有悲欢离合,有繁华世界也有偏安一隅,有热血沸腾也有悄无声息,有家长里短也有鸡毛蒜皮。总之,这里有我在现实中不曾遇到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以前并不喜欢看书,因为太累而且不知道到底该看什么。那时候看最多的是动漫,热血动漫。这种能给人打鸡血的动漫,不需要太动脑但又能热血沸腾,这样挺好,是不是靠动漫来给自己加加油也算一件性价比挺高的事情。有时候追动漫太累了,就看看手头上的书,一来二去才发现书中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读书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跟随主人公一起穿梭在古往今生,相当畅快。
做事没有头绪的时候,一般会想到读书,虽然目的性强了一些,终究还是可以从书中得到帮助和慰藉。当你想要寻求帮助的时候,Google只能帮到你,但无法抚慰你。唯有读书才能安抚我的烦躁的心情,虽然很多书并不能马上给我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可以让我不会执拗于眼前的问题,换一种心情或者看待事情的态度。
不少时候读书能给我灵感。书中某一句话在不经意间与我当下的生活产生了交集,让我有了更新的认识,可以把事情做得漂亮,这是相当令人兴奋的事情。在读书后,发现这种灵感的来源越来越多,可能是通过读书认识了更多人,了解了更多事,看到了更多曾经未曾接触的领域。正是这些新东西才让我对未来更充满希望。
我是怎样读书的?
其实,我并没有读很多书,每年控制在20本左右,在某些读书狂人来说,还不及他们一个月的读书量。
虽然,读的不多,有时还在断断续续的读,甚至一本书可以看几个月,因为时间的不连贯,很多内容读过就忘记了,只能在读完后回过头去重新再看一遍,把书的目录框架以及自己做好标记的内容重新回顾一次。
当然,为了防止遗忘,自己还会做一些读书笔记,把自己的读书感触与书中优秀的内容标注出来,作为未来回顾这本书的重要依据。脑图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形式,可以把整本书梳理成一张图,通过看图迅速的了解这本书,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和脉络。
对于特别喜欢的或者感触比较深的,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意见,也会分享跟其他朋友。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与跑步又比较类似。路是自己一步步跑出来的,书也是一本本的读出来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但长期一个人读书难免会遇到瓶颈和懈怠,有时候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可以让事情显得更简单,自己更有激情和兴趣。跑步就是这样,读书也一样。所以,自己会加入一些读书会,不为发言炫耀,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参与感与团队意识,让自己更好的读书。
2016 我都读了那些书?
传记类:《奇特的一生》,《三只鞋》,《乔纳森传》,《别闹了,费曼先生》等;
管理类:《从0到1》,《创新者窘境》,《产品型社群》,《创业维艰》,《游戏改变世界》等;
技能类:《学会提问》,《风口上的猪》,《暗时间》,《跑步,该怎么跑?》等;
小说类:《余罪》,《解忧杂货店》,《强风吹拂》等;
这四种类型是我比较喜欢的,也是我主要的阅读方向,不会每本书都会写文章,基本上都会全部读完,将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摘抄标记出来,作为后续重新阅读的参考依据。
对于读书有哪些建议?
建议谈不上,不过可以分享几个心得。
读书需要顺其自然:有需求的时候自然想读书,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反而读不好书,无法持久坚持。
不要设定自己无法完成的目标:读书是相对私人的事情,不要看到其他朋友的读书目标就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其实只要适合自己就好。比如每个月至少读1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之类的。
时不时要回看读过的书:书是要反复读的,尤其是好书,在不同心境和经历下读同一本书的收获与体会都是不一样的。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做好记录:做记录可以是简单的书单,也可以是读书笔记,这些都是自己花费精力与时间完成的成果,应该被记录下来。像是自己跑步完的奖牌,作为读书历史的见证。
做好输出:如果有机会最好做一些输出,除了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出来,如果有机会可以向大家介绍你的读书心得与体会。如果不善于当面分享,可以在类似简书、微博上进行分享,与大家互动。
读书,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