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啡兔子
1
最近《太阳的后裔》刷爆微博、朋友圈,我却跑到网上刷了一遍《请回答1988》,一边看一边哭。去贴吧里逛一圈,看看大家的留言,似乎找到了共鸣,于是再哭一次。关于哭着看韩剧这种事情,我也经历过不少,但绝不是在第一集,甚至是以后的每一集。可是看这部韩剧,一上来就被戳中了泪点,哽咽不已。
我不是剧中的70后,本科专业也并非韩语,于我而言,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影、音乐自然没有太多触动点。可是,这部剧中的主打牌——亲情和友情——的的确确是我的软肋。虽说猜老公游戏一直是《请回答》系列的保留节目,这次我却想谈谈剧中的女主角:成家二女儿,成德善。只因为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过去那个不被爱的自己。
就如德善的旁白,因为她是二女儿,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所以自己要有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一开始她以为,爸爸和妈妈迟早会明白自己,弥补对她的爱,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依旧不被爱。德善夹在姐姐和弟弟中间,总是有些莫名的尴尬:生日要和姐姐一起过,妈妈会将她爱吃的煎鸡蛋、炸鸡腿留给姐姐和弟弟,爸爸会偷偷给弟弟买电视广告中的冰淇淋,即便给自己买了,还要和妈妈姐姐分享······
2
我出生的年代,计划生育运动如火如荼。父母是生活在小县城里的普通人,男孩是他们的首选。不幸的是,我先出生了。如果说德善属于一直不被爱,那么我就是先被爱,后失爱。
7岁以前,家里没有照相机,每次过生日,妈妈都要带我到照相馆中去照相,留作纪念。晚上,还有生日蛋糕和满满一桌子可口的饭菜等着我。这对于一个7岁的女孩来说,真是最快乐的一天!
后来,我却害怕生日的到来。
不是怕变老。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哪里知道什么是皱纹,什么是岁月。天大的事也不过是隔壁的玩伴抢走了我的玩具。我害怕生日,是因为没有人会为我过生日,甚至不会有人记起。有时候和同学聊天,同学问我每年怎么过生日,我都会假装毫不在意地说,哦,我生日那天正巧赶上年前家里最忙的时候,所以就不过了。不在乎的语气,恐怕难以掩饰脸上的尴尬神情。
父母本就渴望男孩,弟弟出生后,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这个新生命上。之后,我失去了生日的快乐,也失去了被爱。这样说也许有些夸张,可事实如此,而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的我,常常缺乏安全感。
青春期的少女期待妈妈的关怀,可是她已经为了一个调皮的男孩精疲力尽,无暇顾及我;一句“小孩子过什么生日”,打破了我对生日的所有憧憬,大哭大闹已是无用功。父母都不是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尤其是妈妈,向来以“听话”作为对我的评价标准。在她看来,我的所有要求不过是小孩子不懂事的无理取闹而已。
这是什么感觉?是不受关注的感觉。没有人觉得你的感受是对的,没有人在乎你的想法与要求是否合理,甚至都不曾有机会说出。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与失望循环中,反复品尝被拒绝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后来的我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不自信,害怕被拒绝。学校组织申请优秀班干部,我看了一眼通知,想都没想就抛到脑后,后来是同学提醒催促才发送了申请表,得到了荣誉。这就是不被爱的代价。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不敢去为自己的利益争取什么,只想躲到不被注意的角落,只要不受伤害就OK。大概除了吃饭睡觉,我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动性,缺少对生活的热情。
3
感受不到他人的关爱与关注,进而意识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存在感,这就是不被爱的后遗症。
德善是幸运的。她在18岁那年就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不被爱。更重要的是,她有4个好友,在背后支持她,为了她能领到奖品,上台演出。德善还有一位助人为乐的父亲,在她哭闹后买来生日蛋糕,弥补过去自己对二女儿的忽视和伤害。
现实不是电视剧,往往更加残忍。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时,已经是一名研究生了。可以这么说,不被爱伴随着我的学习生涯。很多时候,我在学习方面也是被动的,小时候是妈妈逼着写作业,现在更像任务,总之不是传说中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既然不被爱,那就学会爱——爱自己好了。
我开始找兼职,挣生活费,毕竟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够给自己更好的生活。当我面对一件喜欢的衣服时,我可以不犹豫地刷卡买单,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买还是不买”的犹豫中。打破经济限制后,我便尝试新鲜的东西。不再看着旅游杂志上的风景叹气,而是一个人跑到陌生的城市,看着自制的旅游攻略,感受不同城市的风景与人情。
也许有人会说,这很平常啊,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对我而言,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现在的我,与豆瓣、知乎中那些游遍全球、无所不能的大神并无可比之处。但是想着每天的自己都在成长、变化,发现成长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第一次从一个陌生的城市回来后,同学告诉我,你不觉得你变得独立、大胆了吗?
听到这句话,我暗自开心:爱自己的第一步,我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