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原是化学名词,指化合物或分子在溶剂中释放出离子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解离(Dissociation)也叫分离(与分离焦虑的分离不同)、游离,是通过切断自我与当下现实之间的联系,来逃避难以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它甚至会丧失某人固有的认同感、记忆和感知觉或现实感。
eg.当F女士的妈妈打她时,她逃避至另一种感觉不到疼的状态。在她以后的生活里,当她丈夫对她吼叫时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用一句话去形容解离:人不在了!或者说灵魂不在了,魂没有了,只有一个躯壳存在。解离有这么一种象征的意义:现实当中太过痛苦,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去逃避内心难以忍受的冲突和痛苦。解离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解离现象】,又分正常的解离现象和病理性的解离现象。
正常的解离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生物功能(psychobiological capacities)失调,其实很常见,普通人也会体验这种类似现实解体的经历,
如做白日梦、恍惚之间忘了我是谁、似曾相识、恍若隔世等。
常见的例子比如在做什么事/进入什么场合,在街上看到什么人的时候突然觉察到一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仿佛来过这里/仿佛认识这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在何时何地来过这里或见过这人。类似于不少讲记忆碎片的电影中描述的已经失忆却会经历闪回。
再比如,在一张纸上写重复的某个字,很多很多遍后就突然发现眼前这个字变得极其陌生,有一个瞬间再也认不出来了。
想来这几种情况我也都遇见过,早在小学某个下午,练习舞蹈的瞬间,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在梦中出现过;还有某个初中的课堂上,老师面对黑板奋笔疾书,恍然间,我感觉在梦中出现过这个场景,一模一样,却想不出来。也曾和别人讨论过,大多数人都说没有遇见过。但奇怪的是,成年之后,仿佛未在出现这种感觉。
病理的解离症状通常较为扩散(pervasive)、突兀、及令人挫折。
有一些心理障碍的类别是大量地使用解离这样的防御机制。比如说心因性的遗忘,就是失忆症,多重人格,等等。包括一些转换的症状,可能都是跟解离有关。
【认知解离】指的是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将想法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所以认知和行为不要受其直接控制。
心理学家海斯指出,认知解离可以使个体和自己的想法、主观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只需要看着它们,不需要“相信”或者“不相信”,不需要“评价”或者“不评价”,只是观察它们就是。
VS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
【情感隔离】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是指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或遭受重大的情感创伤,再或者情感卷入很深、难以自拔和感到非常痛苦之后,采用忽视、压抑和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减轻痛苦。被隔离的情感并不会消失,会在内心里形成莫名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冲动,也会转化为躯体症状。
发生时,自我压抑了情感,但是思想仍然留在意识中,当这种防御机制占据主导时,一个人的情感似乎缺失了。
eg.K先生说自从他妻子离开了,他就感觉不到任何情感了。
eg.G女士总被闺蜜挖苦,痛苦不已;有一天某个事件后突然不再对闺蜜保有闺蜜情谊,仅仅存留普通感情,便脱离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