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学习!比如让他上辅导班、给他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扯耳朵。但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最终我们并没有喜欢上学习。为了学校或者考试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阿德勒心理学在对待“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孩子学不学习这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就会产生冲突。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究竟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的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那么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让孩子学习”却是父母的课题。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
就算是关系紧密的家人也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我们都苦恼于人际关系。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我是铄爸,终身学习者,阅读推广人,跑步达人,一月精读一本书,一月跑步1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