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八佾》之《关睢》有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本意指《关雎》这组诗的音乐欢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我从来不曾理解何为哀而不伤,直到读到了《我们仨》。
泛黄的封面没有诸多的书评做宣传,没有名家作序赚噱头,只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毛笔字,以及作者杨绛先生的大名。它就静静地躺在都市装潢华丽的书城里,嗔嗔地浅眠在图书馆某层书架上,安详地等候在你或许已经积累灰尘的书角。其实它的出版从来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只是一种怀想,一种留念。正如杨绛先生书中说的:“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过的岁月,重温一遍,再和他们聚聚”。看到这里,不禁抚摸着封面书名上淡淡的三个字:Mom. Pop. 圆O。
全书分为三部分,作者首先通过短短几百字轻触你的心房,告诉读者,我做了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之后一家三口在古驿道的分别与相聚,开篇以俏皮形象登场的阿圆在一场睡梦中默默离去,病榻上骨瘦嶙峋的丈夫钟书再是挣扎也终是没能留下,你会有顷刻的迷失,仿佛这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梦里杨绛先生告诉你: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便不再牵挂;丈夫钟书因怕她觉得自己一声不响就走了,故意慢慢儿走, 让她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万里长梦……两个部分过去,通篇没有过多诉说自己的悲痛,而是把所有的情绪化作一场梦,化作渐渐黄落的寒柳,化作驿道呼啸而过的北风以及拂之更甚的落叶。到这里,读者不免惋惜叹气,心便沉浸在一片雾霾笼罩无法深呼吸到的灰蒙蒙里。因为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世间好物不牢靠,彩云易散琉璃碎”。
所有的悲苦都留给了这个深处耄耋之年的女人,2年内丧女丧偶的连环打击让她从此孤苦伶仃。无法不让读者揪心,恐怕再也无法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然而第三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告诉你:“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之后牵着你一边走一边看,把我们仨的故事娓娓道来,你仿佛能看到杨绛先生伏案默默上扬的嘴角。
《我们仨》的第三部分不仅仅一份回忆,而是一份集有政治变迁,思想革新,男女之道,家庭教育于一身,带领你回到“我们仨”的旧时光,感叹中国的变迁,不禁感恩于所处时代,同时又在“我们仨”的生活里更古不变的真理。在此我不将书中所有的道理展开来说,而只说最戳我心房的一点。
杨绛先生说:
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杨绛先生说: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到非议。钟书和我以此自解。
杨绛先生说:
钟书这一辈子收到的排挤不算少,他从不和对方争执,总是乖乖退让。钟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们也未必能随心”
杨绛先生说: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先生说: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当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我们不论在多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每当生活有些许恼人的不顺,总会一遍遍的在脑海里回想先生的这些话,没有那么殷勤的耳提面命,多的是走在人生边上的肺腑之言。人们生来对命令多有抵触,而对安慰首肯心折,先生的话也尽是如此。
生活里,难免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显得自己不合群。有些圈子,强融委屈自己,不融遭他人非议。你在圈子外,而圈子里总会有一些不相为谋者对你指指点点,明里排挤暗里嘲讽,不站队、不合群那便是不谙世故,职场里,你不敢做个小透明。所以,你苦不堪言,逐渐伪装自己,过分在意别人,有些话只能闷在心里,默默忍受,总会在午夜时分想起一点一滴,无奈自己的无法作为。而杨绛先生告诉你,孩子,你不需要把自己逼到如此境地。圈里圈外,谁有没有一把可以高于对方的道德标尺,衡量你的作为。如果你已力所能及,那么就释然吧,你做了你可以办到的所有;如果你因没有站队而遭到他人忌恨,那么无视吧,他们也未必能随心;如果你在某些你不赞同的点上并不愿攀高,那么坚持吧,你的精神层面永远不会下跌。合群有时候会有必要,但如果这个圈子已经如同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所说的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染缸,你又何苦踌躇再三地一味跳进馊臭不堪的染缸里。人生在世,无愧于心就好了。
另外,是阅读让“我们仨”在任何艰苦的情况下都与世无争;是阅读让“我们仨”在人心惶惶时总保守着一份安之若素的淡定。是阅读让“我们仨”在任何非议争论面前从来都面不改色。
如果你总会为生活琐事,职场暗箭所忧虑,那么阅读吧,它会告诉你答案。
我收到了杨绛先生对我目前工作生活一份答卷了。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