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别人的行为→刺激我们 ≠ 感受根源
感受的根源→我们自身的需要
1.听到不中听的话的4种选择:①认为自己犯了错;②指责对方;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的表达方式:“我(感到)……因为我……”
2.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可能作出积极回应。
需要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3.难以承受的痛苦:
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特别是女性,把自己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倾向于忽视自己的需要,而无法说出自己需要是多么痛苦!
4.个人成长三阶段:
①“情感的奴隶 ” --- 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②“面目可憎” --- 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人” --- 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感悟
1.这两个点印象深刻:①了解并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会得到积极的回应,而不是去自责或指责对方,这样无济于事。②我们要关心和爱护他人,因为我们也要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虽然我们不能为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负责。
2.一个人的成长,会经历“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和“生活的主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做得不够或太过了,正如孔子讲的过犹不及,第三个阶段做得恰如其分,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正是孔子讲的中庸之道。个人认为自己已经经历过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两个阶段,现在也有这两阶段的状况,离生活的主人也还那么远,不过这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 “我(感到)……因为我……” 刻意练习:
①周一晚上,看到女儿在整理书架上的书,我特别着急、担心,她的右手腕在周日舞蹈课上扭伤了,半夜肿痛的厉害,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冷敷,当时手不敢使劲儿的,看到这情景,我第一反应就是要责备,但马上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调整后说:“佳儿,妈妈很欣赏你把书摆放得整齐美观,可是你手腕扭伤了再搬动东西,妈妈感到很担心。因为妈妈希望你的手腕尽快恢复。”女儿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关心,语气很好地说到:“嗯,我马上弄好了,而且我是用左手弄的。”
②孩子晚睡时:“你没有按时睡觉,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同时妈妈也感到担心,担心睡眠不够影响身高。”
③组织讨论时:“大家没有及时给出意见,我感到十分沮丧,因为我希望尽快讨论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