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
作者:成玦
山里的桃花谢了又开,不知染红了几度春秋。没有夸张的宣扬,没有过多的矫饰,只是静静地陪着清澈的山涧,静候花开花落,直到时间的尽头。
仿佛还是昨日,我立于门前闲赏繁花开落,万紫千红的褪尽成了春日最后的清雅。今日的窗前已是绿阴如盖,蝉鸣声声,始觉夏日已至。江南的景,无非是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可即便是同样的景致,在别处,却总是少了几番江南的风流韵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之烟雨朦胧。看惯了各阙诗词对江南风景的描绘,如今它就在眼前想必又会引来另一番感触,自是流连其中,迟迟不肯离去。
曾几何时,我也羡慕那些骚客,盼望着能有一日放下一切远离世俗纷争,做个山水闲人,寻一清幽之地暗度流年。而现实却总不留给我丝毫空间,忙碌是现代都市唯一的特写镜头,每个人都在时间的轮回间循环往复地做着同一件事,只为了远方那所谓的虚无缥缈的目标与梦想,不曾停歇半刻,到头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始终逃不过以一无所获收场。当某天,恍若大梦初醒之时,却发现世界早变了模样,已非旧日光景。江南不再是那时的江南,一切都回不去了。
于是开始有人背起行囊,放下一切去找寻那正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写意山水,快意人生。有的人缘起于《桃花源记》,只因那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里安逸闲适的生活令其动容;有的人只是为了心中对平静的一点追求,既然还没达到在喧嚣尘世中做到心静的境界,不如就让安然的山水帮着自己静下来;而有的人则是出于对现实的忧虑与恐慌,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繁茂的森林提前衰老,化为枯黄的荒漠。久而久之,风沙也自然成为了地球的常客,日日光临。
人与自然,一直是个被全人类重视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所想。但事实上又有多少人愿为两者间的和平共处付出实际行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幅怡然自乐的春日远足图;“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一幅明丽动人的冬景图;“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副辽阔的边塞图景。可还记得这些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句?可还记得诗人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字一句都在赞美着壮丽山河。这斑驳古迹如今可还安在?不了,一切皆已化为过眼云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给后人留下半丝痕迹去追寻曾经美好的过往。
时代在发展,环境也在随之改变。不知从何时起,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名词在不知不觉中填满了我们的生活。森林被砍伐完毕,再无法听到林鸟枝头吟唱之音;花朵黯然凋零,再无法看到蝴蝶飞舞忙碌之姿;河道里满是生活垃圾,再无法见到鱼儿嬉戏玩耍之态。绿水青山早已是过去式,成为一段美好记忆被掩埋在人们心灵深处。而人们呢,却仍然不动声色地做着自己的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现世也安稳如旧。
要知道是自然赋予世界生命,山间的汩汩清泉,林子里的阵阵蝉鸣,还有那塞外吹过的凛冽寒风,皆是大自然所赐。虽风格迥异,却着实为原本静谧乏味的世界增添了不少生机。如果没了自然,人们再难立足于天地之间。不要等到整个世界变得死气沉沉时,你才发现那些所谓的名利梦想在自然面前竟显得如此逊色。
我们常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能在自然身上很好地体现。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然给予我们的又何止是滴水之恩,却没能相应地得到我们的回报。即使生活繁忙,也试着放下手头的工作,仔细看看一直陪伴我们的自然,那被我们伤得满目疮痍后始终无怨无悔的自然,它没有义务为我们的梦想买单。
也曾向往陶公心目中的桃花源,幻想着那桃源能成为最终的归处,在那清幽之地,春水煎茶,敛花入酒,于春日同友人在花树下推杯换盏几番,抑或采花篱下,与自然为伴,此般生活倒也舒适惬意。只可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直至桃源梦醒,方知此身为客。一切的一切都是凭空的臆想,也许它曾经出现过,但至少现在已了无踪迹。珍惜在自然中度过的每分每秒,珍惜自然的美好,别再为了一己私欲将自然推入无底深渊,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诗歌
窗外的家
我踮起脚尖,
想着能透过玻璃窗,
望望窗外的世界。
后来我落下脚跟,
才发现,
所谓的窗外,
不过是一套家具,
一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