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蓝方 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 美国加州
01
“我永远都不要做!”
周末晚饭后,是大宝常规的做家务时间,他要和爸爸一起把碗筷放进洗碗机。
擦桌子的时候,他还挺开心。
后来他有几个小地方没擦干净,爸爸叫他过来重新加工,他很不情愿地抗议:“我不会去擦的!”
这时,我正抱着二宝,有点心烦。
我过去拽着大宝走到桌子旁,爸爸则一边擦一边演示给大宝看。
但大宝倔劲儿上来,全程闭着眼睛,嘟囔着:“我看不见!我没看见!”
他这种态度,真让人很恼火。
之后,我们再叫孩子摆碗的时候,他干脆彻底耍赖皮——脸朝下,趴在沙发上,怎么叫都叫不动。
嘴里还说:“你们说的只用放碗,为什么还要擦桌子?我就是不要做!”
我抱着二宝上楼洗澡,娃爸把大宝带到厨房里,大宝还在念叨:“你非要我做,我就随便放!”
娃爸想缓和一下气氛,就说:“五分钟以后,爸爸再来叫你。”
大宝马上顶了一句:“我永远都不要听你来叫我,我永远都不要摆碗!”说完,大宝就自顾自地又爬到沙发上。
娃爸也明显来了脾气:“我告诉你,我五分钟以后还会来找你的!”
两父子脾气一上来,像一对儿斗鸡一样,我能想象出几分钟以后,就会一触即发的父子大战。
02
做错事却倔强的孩子
这两天,在我们教学站群里,大家也在讨论:如果孩子坚持一件明明是错误的事情,把妈妈气坏的时候,该怎么做?
正好,我家大宝也给我提出这个挑战。
我想了一下,至少要先做到——夫妻关系第一。
换作以前的我,就算我嘴上不说“每次你管孩子都管不好”这句话,也会一脸埋怨和冷漠。
总之,我就是想让娃爸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好。
而我直接插手管娃和娃爸的结果通常是:我累得不行,人家俩人还都不领情,我顿生更多怨念。
这次,我换了一个角度:既然两父子暂时难以有效的沟通,那我就和娃爸交换任务。
但,如何表达是关键。
我肯定不能说:“你管不好老大,就管老二吧!”
这样的话,会让娃爸更加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脾气会更大。
我得换一种方式。
于是,我不带任何指责情绪,还外带撒点儿娇:“爸爸要不要来给丹丹洗澡啊?丹丹想爸爸啦!”
爸爸正好被大宝气得不行,听我这样盛情邀请,屁颠屁颠的上来抱着软糯的小娃。
我下楼去告诉大宝:“妈妈五分钟以后来找你洗碗哦!”
大宝答:“我已经说过了,我永远都不要去摆碗!”
楼上,二宝开始哭,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又要上来了,但心里有个声音说:先暂停!
我接着说:“爸爸需要帮忙,我先去帮爸爸再来叫你,妈妈知道,我的大宝是个很负责任的孩子,你知道该做什么。”
大宝还在嘟囔,但我不再理会他,直接上楼了。
给二宝洗澡时,娃爸也冷静了一些。
他点醒我:“今天一整天他都跟我一起办事,等了再久他都很耐心,还是不错的,估计是累了。”
对啊,我心里的电灯泡一下子亮起来,这不就是正向动机吗?
孩子说那些气话,其实都不是他真心的感受。
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这些胡言乱语背后都是在说:我好累!我好烦!我好希望妈妈能理解我、支持我!
03
一念之转,豁然开朗
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后,我用ABC理论梳理了一下情绪。
我最初情绪的触点(Actingevent)是:孩子说好了做家务又反悔。
我最初的的观点(Believe)是:说到就应该做到。
引起的结果(Consequence)是:这个涉及到孩子价值和道德观问题,一定要现在就狠狠地纠正过来。
而这一刻,走出情绪的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我的信念变成了:
说到做到是我的想法,我希望把这个好习惯培养给孩子。
但我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尊重界限,他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相应的结果,也发生了改变——
我如果强迫孩子“你不做也得做,我是为了你好”,只会引起更多的逆反。
但我可以温柔坚定的继续引导孩子,相信孩子向上向善的本能。
走出情绪后,我平静了很多。
下楼,我看到大宝边看漫画书边嘻嘻笑。
我走过去说:“大宝,时间到了,跟妈妈一起去摆碗吧!”
大宝干脆地回答我:“我说过了,我不去。”
嘿,小样,还想挑起你妈的情绪?没那么容易。
我转到另外一边,平静但很坚定地看着他的脸说:“妈妈相信你从来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这个要公平的小猫头鹰,还在等台阶呢!
于是,我拉起他的手给他具体的选择:“这样吧,你想摆碗呢?还是冲碗?我们分工合作。”
大宝抬起头看着我,我再问了几次这个问题后,他拉着我的手站起来:“我想摆碗,但是我要这样走过去。”
大宝磨磨叽叽地用小碎步走过来,把一大叠碗全部垒到洗碗机的门上,然后挑衅地说:“你让我摆,那我就只能这样摆。”
我依旧不生气,不接他的招。
我说:“你选择摆碗,最终还是要放进去的,如果你想尝试一下洗碗,你也可以试试。”
大宝顺着下台阶:“我要刷碗。”
我们俩分工,我一边摆一边说:“平时就你知道怎么样摆得整齐,你看这样好吗?”
大宝一边洗,一会儿就忘记了自己的生气,开始跟我聊天,最后还主动地把炒菜的锅、煮饭的锅和给弟弟吃饭的小碗都洗干净了。
糟糕的开始,愉快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
04
三连问,让我泪流满面
记得黄老师曾在一次辅导课上,连续问了三次:“你真的信任你的孩子吗?”
那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绕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
自己的各种干涉、压制、催逼,其实都是源于我不相信孩子,不相信没有我第一时间的纠正他也能学会。
是我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动机,一次次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敏锐地感受到我眼里的不接纳、不应该、不够好,也跟着我的焦虑和失望,陷入沮丧挫败中。
焦虑失望的妈妈,遇到沮丧挫败的孩子,彼此眼里都只看到对方的不好,都想通过强硬的对抗来改变对方,我们就是这样陷入死胡同的。
多么痛的领悟!
觉察到这一点之后,当时正在开车的我,失声痛哭。
自从那次深入觉察之后,我不再担心孩子犯错了,也不再因为孩子明明犯错却倔得像头牛而焦虑了。
可能不少人还会困惑:孩子明明错了还嘴硬,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
处理完大宝故意违反做家务约定、倔强顶嘴和耍赖事件后,我最直接的体验是:
孩子做错事还嘴硬?好事啊!
硬币有两面,一个不犯错的孩子还要父母干嘛?
犯错不正是引导孩子学习的好时机?
当然,信念上改变只是第一步。
如何在沟通互动中,打开孩子的心门,让他愿意听我们说,愿意跟着一步步参与到改变中来,就需要我们反复学习、不断试错、修炼取经了。
非常感谢娃爸这个给力的神队友,再加上我对自己的思考和觉察,我才从焦虑的情绪走出来,重回理性,然后发现——我才是一切的根源。
很多时候遇到孩子的挑战,我依然会反复尝试和犯错。
但,当我看见自己、看懂孩子之后,就更加坚定了——无论如何,带着爱、看见、信任和联结,我和孩子就已经走在共同成长的路上啦!
图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