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作为鸡汤文的典型代表,男主角匡衡一直都是我们眼中的邻居家的孩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老师和家长口中好学的灵魂人物:
传说在那个没有灯的年代,有一位少年家里很穷,白天做苦工,晚上想看书。苦于家里买不起火烛,他就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办法。
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邻居身上,他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邻居人家的灯光勤学苦读。
没错,这位少年就是匡衡,一位沉迷于学习无法自拔的五好学生。
凭着这股子毅力和智慧,匡衡学完了家里所有的书,知识储蓄非常不错。
这也为他之后的仕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他的科考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是也博得了一个满意的结局。
汉朝时,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可以做郎中,得乙科,可以做太子舍人,得丙科,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考了九次,才得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文学卒史。
或许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匡衡由于熟读《诗经》,匡衡被刘奭赏识。
刘奭即位后,为汉元帝,匡衡被重用,升任郎中、给事中。
没多久,京城发生日蚀、地震,匡衡引用《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劝谏元帝减少奢靡之风,多行善意之举。
元帝颇为受用,加封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去世,匡衡被封为丞相、安乐侯。任职期间,匡衡非常努力,是元帝得力帮手。
每次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时,匡衡总能引用《诗经》里的典故,处理好国家大事。
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到位极人臣,匡衡的一生本应是一个传奇。
也许是位极人臣之后的安逸,成为宰相之后的他因贪污之事前途尽毁。
元帝封他为安乐侯时,封地本来只有三十一万亩,但丈量土地出现失误,匡衡将错就错,使其封地多出了四百多亩,而由此侵占获得的收益也十分可观。
朝中对匡衡不满的人,以匡衡扩大国界为由,告到成帝那里。
成帝派人去查,果真如此,将匡衡贬为庶民。成为庶民的匡衡回到家乡,十分难过,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由于匡衡在当时和朝中同僚有嫌隙,因此这事最终也被弹劾,最终这位曾经无上荣耀的一朝宰相被贬为平民。
看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匡衡最终败在了贪污这件事中,沦为平民的结局也是应得的。
原本是屌丝成功上位的励志故事,没想到在故事结尾遭遇了滑铁卢,
这位优秀的榜样还是败在了一时糊涂之上,在利益面前还是得保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