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设计
描写一个混蛋比描写一个好小伙更有戏剧效果,角色越是饱含冲突,越具有故事性。
故事的主题是人物和动作(ACTION)
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人物饱满丰富、故事才能成功(科幻文学可能是个特例)。人物需要能够使观众成功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产生“共情”才具有真正的打动力。
主角的素质:积极、具正面品质、人物成长(人物弧光)、表里不一的丰富性
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正面的角色身上,故事主角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品质,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
1.主动性:主角需要推动故事发展,所以他必须在面临障碍和压力时主动做出选择和行动。具有主动型人格的主角,才能让观众愿意投射。
-
2.具正面品质:所有的人都在寻找自我肯定,主角即使恶贯满盈,他也需要具备一些正面的品质作为闪光点(比如一个不肯杀害妇孺的大盗)来获得观众的认同(我只是说在一个成功的故事里)。《洛基》中的史泰龙在第一幕中非常落魄:穷困、得不到心爱女孩的爱、帮黑社会逼债、被拳馆老板赶出门……但是一些细节动作,比如对小动物的爱、比如在街角劝酗酒的邻居女孩回家……仍然告诉观众他具有善良的本性。
一个完全一无是处的主角,只能把观众推开。
-
3.人物成长(人物弧光)——主角在经历整个故事事件后,内心应该有很大转变(向观众期望的方向),一般来说是积极地升华:《洛基》中,史泰龙逐渐的改掉了其颓放、放任的一面,变成了一个积极拼搏的”好青年“。这个转变的方向在开幕之初是有“伏笔”的:当拳馆老板把史泰龙赶出拳馆时,怒斥其自暴自弃,告诉史泰龙他本身具有成为冠军的能力,只是自我放弃。
- 4.“双层人格”:人物内心世界复杂而丰富,表层言谈举止往往和其深层性格相互矛盾(往往他自己都无法意识到),其深层性格往往需要通过强加给他一个大的危机、使其做出艰难选择来揭示。
人物小传
在写故事前,先把人物小传写出来,具体到其性格、职业、社会关系,其成长经历,等等,人物小传越清晰,则人物越清晰,当你给他在故事中设置了障碍时,你就越清楚你的角色会如何选择。
做人物小传的时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定位你的人物:
- 1.职业关系:即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他的职业和工作方式、地位、他和同事的关系等。戏剧冲突往往和这个有关,比如好莱坞电影很喜欢选择律师、记者作为主角,因为这些工作更容易接触到社会广泛的层面尤其是比较阴暗的层面,而一个程序员可能就很难找到那么多戏(如果你的主角是要和科技发展对抗,那程序员是个合适的职业)。
- 2.亲密关系:主要是指主角的家庭、婚姻关系等,当然还包括亲密的朋友关系。
- 3.个人生活:指的是主角独处时候的那部分生活特性,就是说,不和别的人发生直接关系的时候。比如他喜欢健身、天天遛狗,等待诸如此类;延展一点说的话,也包括其内心世界,他的性格、价值观等等。
延展开来说,麦基还曾提到,人物的这三个层面还往往是戏剧冲突发生的范围,而且可以据此定位故事类型:一般的故事影片,主要冲突往往和主角的社会关系有关:比如作为律师和不公正的权威或者政府对抗、作为警察和犯罪集团对抗;而如果主要矛盾在“亲密关系”这个层面,自然会是一些爱情剧、家庭亲情戏。如果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人物内心的对抗,那很可能是一部闷骚的文艺片。
构成人物的四个特征
-
1.人物需求(NEED):人物需求是整个故事的动力——《冷山》中裘德洛的需求就是“回家”,这正是其主线故事的动力所在,作者需要根据这个需求给主角制造障碍从而不断地激发冲突(故事的本质就是冲突),这才有了“戏”。
同样在《冷山》中,所有的人物都有他的需求:妮可基德曼的需求是在乱世中活下去、等待爱人归来;而反角的需求则是趁乱霸占土地和妮可,这就是矛盾的来源。
-
2.价值观:角色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比如侠客往往信仰“惩恶扬善、劫富济贫”。当主角面临障碍时,这些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他的选择。而主角的价值观,往往也是整个故事想要传输给观众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故事是互为依存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宗教故事(比如圣经故事),想一想如果《圣经》只有干巴巴的像法律一样的条文说教,它将很难广泛传播;不过,相反的,如果《圣经》故事没有围绕着一套成体系的价值观,它就会散掉,仅仅是一堆价值不高的民间传说——所以《聊斋志异》虽好,其影响力却和宗教典籍无法相比。从这个角度讲,价值观越强烈而完整的故事,往往更能得到长久的、广泛的传播。
3.性格特征:主角的性格特征(比如,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厌世,是高傲还是卑下,是开放还是保守)往往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比如浪漫喜剧的主角常常是善良、乐观的,往往还有点大大咧咧。
4.改变(我更喜欢称之为“成长),也就是前述的”人物弧光“。
两种故事构建方法:从事件出发,或者,从人物出发
悉德提出写剧本的两种方法:从事件出发或者从人物出发。从事件出发比较容易理解,从人物出发的构建方法很有趣,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写作基础》的原文:悉德举了一次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案例,他和学生们一起,从创造一个人物开始,逐渐定位,在几小时内构思出了一个故事。
基于调查研究的写作+卡片工作法
作为一个读感,我觉得写到这里似乎就应该收手了,因为:故事基本构架和人物,恰恰是我最关心、记忆也最为深刻的两点,至于故事的巨细设计,总觉得是一个更具备灵活性的事情。
不论是悉德还是麦基,都强调了一些工作方法,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强调基于调查的重要性
不论是人物背景还是故事背景,研究和积累的越深厚,越容易“生”出好的故事。
卡片工作法
把各种想法,包括故事线索、人物小传……都写在卡片上,然后像整理扑克牌一样,一遍遍的添加、整理,逐渐的理出头绪,形成故事。
结语
读感先到这里,谢谢各位。
下一篇我想探讨一下和我正在创作的人物有关的一个问题:民间传说中常见的人物,比如我们的孙悟空、燕子李三,欧美的牛仔、罗宾汉、佐罗,他们似乎有着某种共性,是什么呢?
也许,借用乔夫达洛的话:一个孤高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