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离开学校就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曾经,我也在毕业季毫不留恋地扔了书本且发誓再也不读书,不学习了,因为实在厌倦了考考考的日子,那曾是多少个午夜的梦魇啊,如今终于可以解脱,怎么能不用年少轻狂表达我对它的厌弃?
我开始规划八小时以外的生活:除了吃喝拉撒睡生活必须之外,下班后可以打牌、下棋、逛街;休息天就出去走走,计划从周边到远方,从朴素到繁华,从热闹到冷清,没去过的地方都是我向往的地方,没看过的风景都是最美的风景;认识一些新朋友,聊天、八卦、山海经。业余时间填得满满的,就是没有给学习留一点空隙。
这样的生活,多么轻松、惬意!我陷在安逸里无法自拔,也不想改变。
可是,当我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将给予(ji yu)读成(gei yu),空气有那么一两秒的凝固后,我才知道我当初的誓言是多么的可笑与悲哀。这么常见的一个字,因为是多音字,我就难以辨别,一知半解终于让我沦为别人的笑柄。
之后,为避免类似的笑话再次发生,我强迫自己八小时外多翻翻字典。开始以为认识几个字就等同于有文化了,没想到越翻越觉得自己没文化,自己懂的那一点点知识的皮毛,在一本字典面前就显得如此可笑和不堪,何况字典只是个普及的工具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在我的眼里,书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书,我都读。读的书多些了,才分得出好坏来。
输入的增加,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学校时,有老师教,有同学激励,有家长督促,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已一去不复返。现在,一切只能靠自己的自觉性。然而,人是有惰性的,坚持了一阵子之后,心里的小懒虫又开始悄悄地抬头。听着同事们谈论各种美食、美衣、美景,好玩的、时尚的、欢乐的,无不诱惑着我,煎熬着我。我也是正好的青春年华,我也有阳光灿烂的性格,爱美是天性,好玩是本性。我的自觉性变得越来越可怜,慢慢的,我又松懈下来。加之工作的压力,生活重心的转移,几乎完全放弃了继续学习。
再捡起书本,是因为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时,我常常感到无助、无力、无知。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看到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都会冒出个问题。而我又对熟悉的东西表现无知,被他问的词穷的时候,我只能说:妈妈也不知道呢,我们查查资料?这让我觉得很难堪。——败给一个小孩子总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我又不想跟孩子胡说八道,这就逼着我去学习,去丰富自己。
岁月不负肯努力的人。工作、带娃、学习,都没耽误,我按自己的计划如期拿到了自考毕业证书。在爱人肯定、孩子敬佩的目光中,我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
1984年、1987年两次获得冠军的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披露获得冠军的原因:每次比赛前,我都会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致画下来,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40多公里的赛程被分解后,再跑起来显得轻松许多。起初,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时,跑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学习就是这样,如果一开始定的目标太大,成功就会离我们太遥远。看不到尽头的路,走着走着就累了,倦了,心里没底了。如果我们把它切割开,分成无数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有了成功的激励,便会感到动力十足,信心百倍。
学习,是人生中最长的一场马拉松,不放弃、不气馁是基本的要求,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