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漠 来自:雪漠文化网
近来,我身边有一些朋友,老是谈到了一种破执。这种破执非常有意思。
什么样的破执呢?比如,有人守不住戒,就会说打破对戒的执著;有人没有智慧,就说打破对智慧的执著;有人不遵守纪律和制度,就说打破对纪律和制度的执著;有人当不了专职志愿者,就说打破对专职志愿者的执著;有人无法守住信仰,就说打破对信仰的执著……诸如此类的“打破”,还有很多。但这种“打破”,其实是非常荒唐的。
就像《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的时候,如果孙悟空要打破对取经的执著,唐僧也要打破对取经的执著,诸多人都要打破对信仰和目的地的执著的时候,这种所谓的“打破”,其实是一种懒惰、狡辩、借口,甚至是无耻。真正的打破,是打破对烦恼的执著,对贪欲的执著,而不是否定信仰本身、向往本身。没有对取经的向往和坚守,唐僧一行到不了西天,东土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佛教经典。所以,真正的打破执著,是打破对贪嗔痴的执著,对红尘物欲的执著,而不是对信仰本身的执著。
在信仰的路上,一些修行者如果偏离了信仰,或者满足不了一种欲望的时候,他就说要打破对信仰的执著,事实上,这是一种堕落。因为他还到不了那种境界,根本就没有资格说打破。打破的前提是,你确实实现了一种大超越。你整日还陷在欲望的泥潭里打滚,谈何超越呢?这时候,你应该借助于信仰之力,从欲望中超拔出来,进入真正的信仰之门。否则,所谓的打破信仰,仅仅是无知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真正的信仰,需要坚守,需要坚定,需要向往,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一生永不放弃的追求。这不是需要打破的执著,而是一种精进、一种发愿、一种智信。如果没有这种坚守和精进,孙猴子是不可能成为“斗战胜佛”的。即使是世间法意义上的信仰,也需要坚守和精进,否则你成功不了,只能骗骗自己而已。
生活中,一些人总想把信仰作为工具,以信仰的名义,踩在信仰上满足自己的私欲。当他想实现某种物欲性、功利性追求的时候,那么,信仰在他心中仅仅是个工具而已。虽然表面看来,他有着信仰者的某些特征,但观其行,察其心,你就会发现,他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华自己,让自己成长,而是为了满足私心。他不是无我的,利众的,而是为了得到和索取。他不是真信仰者。
所以,我们倡导在做事中成长,在做事中破执,在做事中建立真正的信仰。但是,这种人就说要打破这个,打破那个,而放弃做事本身。更有甚者,自己不做事,还看不得别人做事。在别人做事的时候,说些风凉话,觉得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然后用所谓的“打破”“破执”等说法,来为自己的懒惰辩解,这是非常可怕的。不做事,没行为,又不随喜他人,其实,他连基本的信仰者都算不上。
信仰是一种行为的展示。它需要一份坚守,需要一份拒绝。坚守的是对信仰本体的追求和向往。拒绝的是贪嗔痴慢妒,以及物欲。它需要自强不息,需要用一生的行为去实践,而不是破除自我认为的那些执著,放弃一种对善的向往,甚至随波逐流,甘于堕落,不知悔改。
十多年前,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一直是在信仰的名义下,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许多时候,信仰只是他的手段,或者只是实现他私欲的一种工具,因为这是一种资源和平台。这种所谓的信仰,其实不是信仰。无论他将信仰说得多么高尚,也掩饰不了他内心真正的目的。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甚至把信仰当成是一种魔桶,反而说要打破对信仰的执著,或者打破对戒律、对禅定、对智慧的执著,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堕落的借口。真正的信仰,本身是一种向往,它需要一份坚守,需要用全部的生命去践约。
那么,什么叫信仰?信受奉行叫信仰。信,就是一种向往、一种认可,向往比自己更伟大的一种存在。受,就是全然接受,毫无条件。奉,就是在自己的生命中,信仰高于一切。行,就是行为本身。没有真正的、无伪的信受奉行,就构不成信仰。没有敬畏,没有向往,没有行为,也不是信仰者。
我常说,信仰的本质是自省、自强、自律。自律本身是不能打破的,自强更不能打破,自省也不能打破。相反,在自省、自强、自律的前提下,我们要打破对欲望的执著,打破欲望的魔桶,这才是真正的打破,才能实现一种升华和超越。
有人说,《无死的金刚心》里的琼波浪觉最后不也是打破了对信仰的执著吗?不是这样的。他打破的是那种貌似信仰的“魔桶”。他进入的“魔桶”,实质上是进入了自己的欲望之中。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破执和利众。琼波浪觉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表面看来是一种执著,其实是一种向往和寻觅,更是一种修行。它的意义在于向往和寻觅本身。他在寻觅的过程中,实现了一种破执。那种欲望的“魔桶”需要打破,但他对奶格妈的寻觅,以及在《无死的金刚心》中的诸种寻觅、诸种追求,是不可打破的。一旦打破,琼波浪觉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他只是一个平庸之辈,而不可能光照千秋。
唐僧也是这样。唐僧如果没有对西天取经的那份向往和坚守,那么他同样成不了伟大的僧人。世上所有伟大的人物,其实他是在坚守和拒绝之间,做出了一种正确的选择。拒绝的必须打破,比如欲望、贪婪、仇恨、愚昧等。坚守的必须坚守,比如信仰本身。所以,能够正确地坚守,正确地选择,这是信仰者最基本的标准。
如果有人在打破的名义下,否定了制度,甚至否定了戒律,这时候他就已经不是信仰者了。释迦牟尼在临终的时候,专门谈过要以戒为师。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六个如法的比丘,那么正法就不会灭。如法的戒,就是制度。没有制度,便没有信仰。没有制度,便没有一切。同样,没有行为,便不可能有信仰。所以,许多时候,对行为、对智慧上的坚守,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信仰的基本条件。
目前,一些狂慧之徒,因为自己做不到,因为物欲的滋生,他拒绝戒律,拒绝坚守,否定制度,自以为是,甚至巧言令色地为自己某种贪欲辩解的时候,这已经构成了一种世智邪辩才。在佛教中,世智邪辩才被认为是人生“八难”之一。当我们遇到这种人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是不可救药的。尽管善知识一再点拨,一再给他机会,但他如果一直不改变自己,反而巧言令色的话,那真是没救了!
真正的信仰者,必须从改变自身做起。不能改变自己的人,不可能成为信仰者。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内心的坚守开始,学会辨别,学会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一生的时间,让自己成为信仰的载体。当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信仰者时,智慧的光明才能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