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这篇是森舸澜教授的《无为》(Trying not to Try, Edward Slingerland)的书评。

无比奇葩的一本书

庄子的“无为”,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了,国内学者对“无为”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是我敢保证,就算你是一位研究庄子的国学专家,森舸澜教授的这本书,仍然奇葩到会让你耳目一新。

这里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森舸澜教授,Edward Slingerland是一名美国汉学家,斯坦福大学宗教学博士,主攻中国古代思想,现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森舸澜使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这几个字好复杂啊)。森舸澜教授的知名度,主要来源于他翻译的《论语》英文版,至今被认为是最适合普通人阅读的论语英文版本。

《无为》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这么一个西方学者,用当今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解释了一下庄子“无为”思想的原理和科学性。

是不是听着很奇葩?是不是怎么看都不靠谱?但我精读了这本书中的理论后,我觉得这是我所听过的关于“无为”的解释中,最最靠谱的一个了,所以想要分享给大家。

但在分享之前,我想要先在此,对这位美国汉学家表示钦佩,从这本书来看,森舸澜教授不光是对庄子,而是对中国的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有非常全面的掌握和非常独到的见解。更为可贵的是,他用现代的学术方法,把这些思想重新整理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不仅如此,他还使用了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套体系进行了评判。

事实上,像森舸澜教授这么做的海外汉学家,还有很多。这就给我们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如果我们总停留在用传统“国学”的方法,在故纸堆里“考据”,归档整理名家的“解读”,再来点自己的“感悟”,“心得”——这些二流,三流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那么对世界展示的中国文化的形象,也就只能是二流,三流的文化了。

只有当我们抛开门户之见,睁眼去看世界,跨界使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成果,这种现代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的第一流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被发掘为一流文化。

好了言归正传,《无为》的内容非常多,限于篇幅,我主要归纳出了三层重要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特别放松的去做,结果做的非常自然,要想达到这种无为的状态,必须经过刻苦的练习;

第二层意思是,要想达到无为的状态,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必须符合某个价值观系统,中国古人说的“天”,“道”,“德”或者现在西方流行的自由主义,都可以是这里所说的价值观系统;

最后一层意思是,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这些先秦诸子,他们套路不同,争执很多,但是其实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无为”,可惜,他们的理论都有漏洞。

无为的定义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意思——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什么是无为呢?很多人都觉得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比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庄子啊,竹林七贤啊这些人,他们不追逐金钱,不参与政治,跑到深山老林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消极避世,这就叫无为。说白了,他们觉得无为就是一种不积极的人生观!

错啦!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那叫懒!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的特别的自然,让人感到他毫不费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庄子自己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宰牛的时候,技艺娴熟到根本不需要刻意想在哪儿下刀,怎么下刀,就很自然的把牛分开了,这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我们说篮球场上某个球员“手感好”,就是说他打着打着打出状态来了,怎么投篮都进,犹如无人之境一般;再比如说我们看某个出色的钢琴家,轻松的就给观众来一段即兴的表演,本质上,这都是庄子说的无为。

所以无为不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人生选择,更不是与自己和解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种个人状态。

而且,做事达到无为的水平,不但不是什么都不做了,反而需要经过刻苦的练习。

中国古人的很多礼仪规范,其实都是要把人培养到无为的状态,比如说古代中国人从小就要背诵很多经典,学习很多礼仪,鞠躬要弯到什么角度,进入房间后怎么迈步,坐的时候是什么姿势,这些基础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

“文质彬彬”的状态又是什么呢?首先,一个人肯定是有教养,受到过训练才会这么做;另一方面,他又做的很真诚,很自然。这就是无为的状态嘛!注意,这种自然,就是庖丁解牛,高手投篮,钢琴家演奏一样的自然,和一个没有什么教养,傻乎乎的往那一站的自然,完全是两回事儿!

说一个普通人的场景,比如说一个男人去相亲,如果他有教养,有幽默感,有学问,就有可能进入无为的状态。因为当他见到相亲对象的时候,他是有能力也有自信和对方相处好的,因此他不需要刻意的做什么,他之前受到的教育,平时养成的习惯,就足以保证他自然而然的举止绅士,言语得体,话题有趣,这样两个人聊起来,就会特别融洽,特别真诚,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他甚至自己都注意不到自己是怎么表现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表现,那这种情况,就是无为的状态。

但是很多男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一见到对方,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然后生怕自己的拥抱姿势不对,每说一句话都斟酌半天,吃饭的时候刀叉用的一团乱,这显然就没有做到无为,相亲的效果也就肯定很差。

当然了,用普通人的场景解释无为,你可能觉得无为也没什么很高明的地方,那么再看下面的内容,你很可能就会觉得有意思了。

森舸澜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现代脑科学的知识体系里,给无为这种状态,找到了科学的定义。

现代脑科学中,把人的思维大致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可以自主运行的系统1,一个是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

举个例子,如果我问你,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

你大脑里的系统1反应特别快,瞬间就做出了回答——当然是铁比棉花重啦!

但是之后,你的系统2才启动,它仔细分析了一下,虽然说铁的密度比棉花大,但这个问题里,都是一斤啊,所以应该是一样重!

这就是人类思维中两个系统工作的基本套路。

森舸澜教授,把反应快,无意识运行的系统1,叫做热认知;把反应慢,有意识才能运行的系统2,叫做冷认知。

热认知系统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一些动作,走路啊,开车啊,并不需要想好动作要领,就可以自动完成;但是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是冷认知系统的好处是,它更理性,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调整,并且给不同任务设定优先级。

庄子说的无为的状态,其实就是这两个思维系统,做了一些改变,和一般人拉开了差距。

到底是怎么改变的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

首先,请你按顺序读出下面这五个词:


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你肯定读的非常流利,这就叫“熟练”。

现在,请你读出下面这五个词,注意,你要读的是每个词“自身的颜色”,而不是这个词的读音是什么颜色:


如果你以前没有玩过这个游戏,我猜你读前三个词的时候还比较顺畅,因为它们的颜色和读音是一致的,但是读到第四个,第五个词,你可能就会稍微停顿一下,因为它们的颜色跟读音不一样,这就叫“刻意”。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叫斯特鲁普任务(Stroop Test)。刚才你的那个小停顿,叫做“认知控制”。也就是说,靠热认知自动运行已经无法完成任务,冷认知随后出手,控制了一下你的动作。

人脑中有两个区域负责认知控制,第一个区域叫“前扣带皮层”(ACC),有点儿类似于一个烟雾报警器,一直开着监控局面。ACC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给第二个区域,叫“侧前叶皮层”(Lateral PFC)报警。而Lateral PFC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救火队,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大脑中的决策系统,它会给大脑中各个部分下命令处理ACC报告的这个异常情况。

所以,当你看到第一个绿色的“红色”时,ACC向Lateral PFC报警,Lateral PFC按照实验规则,就会命令视觉系统忽略这个词的“意思”,而关注这个词的“颜色”,并且命令你的文字处理系统闭嘴,不要按照字面意思去发音。

一个不熟练的人做斯特鲁普任务,需要不断地启动这两个认知控制系统,而当通过练习熟练了斯特鲁普任务以后,就能够自动的只看颜色忽略字面意思了,那么整个任务,就被交给热认知在潜意识状态下完成,而把冷认知省下来做别的事。

所以说,所谓“刻意”,就是ACC和Lateral PFC同时打开(好绕脖子),好吧,所谓刻意,就是烟雾报警器和救火队同时启动,任务主要由慢速的冷认知完成,整个动作是有意识的;

所谓“熟练”,就是烟雾报警器和救火队同时关闭,任务主要由快速的热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无意识的。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是一种比熟练更高一级的状态,它能让烟雾报警器和救火队一个打开,一个关闭。

森舸澜教授介绍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实验——科学家在钢琴家演奏的时候,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他的大脑,这个钢琴家演奏的是他非常熟悉的曲目,但是又加入了一些即兴发挥的元素,也就是说进入了无为的状态。

扫描发现,这时候他脑子中的救火队是关闭的,但是他的报警器是开启的,而且开启强度非常强。

钢琴家没有刻意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不在意手指是怎么运动的,但与此同时,他对周围环境有非常机警的感知。

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结合。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

钢琴家的例子可能有点抽象,我再给大家举个足球的例子吧——

江苏舜天队当年的外籍教练德拉甘,点评中国球员的时候就说,中国球员的基本功是不错的,比如下底传中这个动作,很多中国球员都做的有板有眼,但是他们意识不行,球员经常跑到那个位置,“咣”就来一脚“标准”的传中,完全没有考虑到目标落点的地方是没人,有对方球员还是有己方队友,所以成功率很低。

中国球员的这种情况,就是光有熟练,没有做到无为。世界顶级球员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传球动作,也是和中国球员一样熟练,但是人家大脑中的报警器是开着的,可以随时注意到场上的情况,并且根据这个情况,调整自己的动作,起脚的位置,传球的路线,做这一切的时候还都很自然,一气呵成,而不是一停二看三传这样的刻意动作,这就是无为!

你看,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无为和熟练,无为和刻意之间,区别也就那么一丁点儿,但是这一丁点儿的区别,就是那种高手和一般人的差距,就是值得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价值观系统

解释完无为,森舸澜教授在书中接着说,要想达到无为的状态,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必须要符合一个价值观系统。这个听起来好抽象啊,是不是?没关系,我们慢慢来看。

中国古代先贤说的“道”和“德”,现在很多人追求的自由主义,其实都是能够帮助你达到无为状态的价值观系统。

在前面,我们从“庖丁解牛”,钢琴家,顶级足球运动员这些例子谈了无为,这些,都是从技能的角度去解释的。但是,森舸澜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先贤们说的无为,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就是“天”和“道”。

中国人不讲上帝也没有一神论,但是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很讲“天”,至今我们说话也还是会常说到“苍天有眼”,“老天保佑”之类的。天有精神,可能还有人格,它滋养万物,并且还充满了善意。如果你做事符合天的规律,天就会回报你。而天的规律,就是“道”。

无为,就是做事符合道。(好像听着越来越玄乎了,别着急)

更准确的说,是你放松自己,把自己交给“天道”——这么一个你认为确实存在,而且比你自己更伟大的东西。

这样,你一旦达到了无为的状态,天就会给你一个回报,这就是“德”。注意,中国古人说的德,跟我们现在说的“一个有道德的人”(a moral person)中的“德”完全不是一个意思。达到无为状态以后,天回报给你的这个“德”,不是一种好人具有的品质,而是一种力量的加持,一种能量,一种光环,一种辐射。

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通过无为而获得了“德”以后,那么他身边的人就会自动的被他吸引——他不用搞什么奖励和惩罚,别人就爱听他的,人们在他的身边就会感到特别自在,特别信任他,愿意亲近他。

“德”就是这么一种神奇的力量,所以说古人修道,不是为了反省自己,去做一个好人,而是为了获得“德”的法力。

你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越来越玄乎,越来越不靠谱了?但是,你只要回到我们之前举过的那个普通人相亲的场景中,就明白了。

对我们例子中的那个好男人来说,“行事有礼”,“为人风趣”,“崇尚知识”这些,对他来说就是这个“道”,就是他的价值观体系。当他在这个价值观体系里,达到了无为的状态时,他就自然会表现的有教养,有幽默感,有学问。那么此时,他自然就获得了“德”的能量的加持,从而受到相亲对象的喜欢。说明白了吧?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前面刚才说了很多“天”啊,“道”啊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那么现代人不信“天”这个宗教了,怎么追求无为呢?森舸澜教授说没关系,你可以使用任何一套价值观体系去代替“天”“道”。

比如自由主义就是一套价值观体系嘛,你还可以往里面加进去比如知识,家人,真正的好友,大自然等等,只要这套系统,是一个比你更大的东西就可以了。这就很类似于这几年西方世界流行的一种说法——“幸福就是成为一个比你大得多的东西的一部分”(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只要你有了这样一个比你自己要大的价值观体系,而你做的事,又符合你的价值观体系,那么当你做着做着做到了无为的状态的时候,你就获得了“德”的能量加持了。

再回到科学视角。如果“德”是来自一种信仰,那么现代人的无为,还有社交的作用吗?

答案是,无为的确有很厉害的社交作用。

就像那个相亲的例子中说的一样,无为,是特别自然,自发式的发挥,这种自然是无法伪装的,当你呈现无为的状态时,就的确充满了魅力,人们就会信任你和亲近你。

比如说某些政客,哪怕把演讲词背得再流利,也会让我们一看就特别假,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做作。这就是因为,他们是利己主义者,没有一个比他们大的价值观系统的支持,所以他们无法进入无为的状态,只能靠着意志力,刻意的使自己保持某种状态,这样一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甚至可以把“德”,理解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能量,从做事来说,无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发挥,从社交来说,无为可以让我们良好的相处,影响他人,甚至治理国家。

古代圣贤们的无为

我们在开篇说到,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这些先秦诸子,他们套路不同,争执很多,但是其实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无为”,而他们的理论,又都有漏洞。

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儿毁三观,很多人会觉得,老子,庄子那是道家学派,他们主张无为我们是知道的,可是孔子和孟子那是儒家啊!儒家什么时候说过无为啊?

那我们下面就来认真分析一下,这些圣贤们的思想主张,看看是不是符合无为!

孔子

我们先来说孔子。

见过孔子的人,都会被他的风度迷住(有“德”的能量加持)。《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家里开Party,请了一个盲人乐师,在当时,乐师的地位是很低的,但孔子亲自出门迎接了这个乐师,快要上台阶的时候,孔子就说:“这里有台阶”,走到座位前,孔子就说:“这里是你的座位”,入座后,孔子又向乐师介绍在座的都有谁。

孔子既不冷淡,也没有过分的热情,既不死板,也没有过分的随意,他的行为,让别人感到舒心畅快,如沐春风。

孔子做的如此真诚和自然,你如果在座,肯定会觉得,孔子真是一个天生的绅士啊,可是孔子反反复复的向身边所有人强调的却是——我这都是学来的。

事实上,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非常反对“天生的”,“自然的”。

《论语》记载有个人叫原壤,见了孔子,就没有按照绅士的礼仪端正的跪坐好,而是大大咧咧的双腿岔开坐在那里,孔子就很不高兴,说一个年轻人对长者没有谦卑和尊敬,将来对社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纯粹就是个负担。

这就是孔子追求的无为,在孔子眼里,热认知主导的那些“天性”,就像野马和洪水,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用冷认知加以控制。这个观点,西方的柏拉图,弗洛伊德也都有。

但是森舸澜教授说,孔子比西方这些思想家高明的一点在于,西方的思想家是悲观的,而孔子是乐观的。

弗洛伊德说,人为了在社会中跟别人和平相处,就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本性,看见了美女不能扑倒,看到了好吃的也不能随手拿走,整天这么自我克制,实在是太悲催了。

弗洛伊德的想法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知道,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随时都要动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确实是会活得很累,而且也不一定成功。

但孔子的办法是,你可以驯服这匹野马,通过不断的学习,慢慢的,这些技能就会凝结在热认知系统里面,就可以自动运行了。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就是他的所有欲望,都已经变成好的了,自然也就根本不需要限制自己的欲望了,想干什么就可以去干什么了,反正想的,也都是符合圣人教诲的好事了。

所以,孔子这一派,特别讲学习。学什么呢?学周王朝古代先贤传授下来的礼仪和文化。

过去没有“礼”,人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任意争夺,周王朝的先贤一看社会太混乱了,于是就制定了“礼”,让人各安其位,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来分配。比如社会地位低的人和年轻人就推迟享乐,把好东西留给社会地位高的人和老人。

然后通过礼仪训练,磨炼人的欲望,让人心甘情愿的接受这种分配,等到训练的高级阶段,先贤们还给你准备了“乐”——在音乐声中,底层和晚辈与高层和长辈一起唱个歌跳个舞,其乐融融共创和谐社会。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我们批判的封建礼教吗?但是,你也不能说孔子推崇的这一套就没有道理。作为文化训练和教育手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现在科学实验完全支持这些训练手段,还给这种训练手段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沉浸式训练。

沉浸式训练,可以在心理学上起到暗示作用,就算本来不和谐的人,按照礼仪做着做着也就和谐了,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这种步调一致的集体活动,能够加强人们的集体认同感。

所以,孔子这一套,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君子。

但是孔子这一套有一个漏洞,森舸澜指出,它每培养出一个君子,就可能同时培养出了十个伪君子。

因为孔子这一套,对人的动机要求非常严格。孔子说你必须一开始就发自内心的爱我这个“道”,我才能向你传授我这个“道”。可是如果有人内心根本不在乎这个“道”,但因为这套训练方法成功后,能给人带来“德”的能量加持,所以他潜伏进来,一招一式都学会,到处假装好人,这不就是伪君子了吗?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脑子的男盗女娼,说的就是这种人。

几千年来,儒家学派,对这种“钻空子”的人,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这也是老子一派,对孔子最大的批评之一。

老子

那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老子。

老子学派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的,他们形象的说,这些本性就是“腹”,也就是肚子里的本性——所求无非是吃饱喝足而已。真正出问题的,带来不好欲望的,不是腹部,而是眼睛——“五色使人目盲”,就是说眼睛看到了距离自己本来生活很远的东西,才产生了不良的欲望。

所以老子学派说,你孔子搞什么文化建设,大谈那些不同等级的享受,这不是正好刺激了人的欲望吗?

再者,老子学派认为孔子把人的行为贴标签,说这些是好的,这些是美的,那些是坏的等等,其实损害了这些行为的体验。人们不知道一件事是好是坏,本来去做就知道了,你非得告诉他们哪个好哪个坏,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目前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是支持老子学派的这个观点的,比如说让人品尝不同的果酱,如果简单的告诉他,你觉得哪种好吃就买哪种,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可是实验人员要求受试者“说明”这种果酱好在哪里,他反而就不会选了;还有,如果提醒人们慈善的重大意义,他们捐的钱反而更少。

而且,如果做好事之前先想,我这么做是做好事,我符合了“道”,肯定能获得“德”——那你还是真的做好事吗?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怎么可能不是伪君子呢?

所以老子学派主张,把这些后天的所谓“文化”全部忘记,直接回归婴儿状态,这样才是最自然的,才是真正的无为!

为了达到无为状态,老子学派还创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比如有一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具体什么意思,我们后人已经不太确定了,大概是说,这是一种调整呼吸的心法。

而这种通过生理动作达到无为的做法,现代科学也是支持的,森舸澜教授说,这可能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今天英语里说的“runner’s high”——就是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暂时关闭冷认知,达到一个无意识主导的愉悦状态。不过现代科学发现,这种愉悦状态,通过饮酒,吸毒和做爱等方式,更容易达到。

总而言之,孔子的做法是一直练到不需要动用冷认知的程度,而老子的做法是用个什么手段关闭冷认知。

但老子的办法也是有漏洞的。

最大的问题是,老子的无为,看似什么都不干,但恰恰是想干一票大的。

比如老子说,“遇到事情与世无争就反而会在众人中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就更容易保全生命”,“无私更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你仔细想想,这说的不就是以退为进的政治手段吗?

如果你隐居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当更大的官,你这是真无为吗?这只是假装无为啊!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孔子和老子的这两个方法,到最后遇到了同样的矛盾——动机。

这并不奇怪,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为是一种悖论,你如果特别想要无为,你就达不到无为,你要真想达到无为,你首先要不想要无为……

孟子

孟子说,其实没有必要像孔子一样,费劲重建一套“好的”热认知,每个人心中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的种子,你只要略加培养就可以了。

孟子打了个比方,说现在有个花园,里面有一些好苗,代表人天生就有的,“好的”热认知,但是花园里也有野草,代表人不好的天性。孟子说,面对这个花园,你可能会犯两种错误——

一个是放任不管,那这个人可能就学坏了,所以老子的办法不行;另外一种是拔苗助长,也就是试图用冷认知强制取代热认知,所以孔子的办法也不行。

在孟子看来,想让人做好事,必须从他善良的本性出发,去培养和引导,比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说的“移情作用”,孟子认为移情作用是天生的。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到井里了,哪怕你是个再怎么自私的人,你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你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什么回报,也不是为了害怕有人找你麻烦,纯粹是出自内心的恻隐之心。

而现在科学家们知道,移情作用,来自于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因为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看别人受苦,感觉就好像自己受苦一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看电视剧都有可能流泪,这是天生的。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现代脑科学家,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才发现的这种现象,孟子不需要现代科技,就发现了这个道理,好厉害啊!

既然我们心里已经有好苗了,那么怎么培养这些好苗呢?孟子说你只要从自己的天性出发,然后把天性扩大,发挥想象力,把你这个地方的感情,也用到别的地方去——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孟子跟孔子最大的区别是,孔子是以理性规范感性,而孟子是从感性出发,培养感性。

以前西方的学者认为,我们就应该用冷认知压制热认知,而到了今天,科学家明白了,人的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完全都是模拟和形象化的,所以孟子的确有道理。

不过森舸澜教授认为,孟子也有漏洞。

如果放任不管,为什么好苗子没有长大,而野草先长了呢?这难道不是说野草比苗更“自然”吗?很多人从小就听好人好事,怎么长大了还是个人渣呢?

这个矛盾,孟子没有解释。

庄子

终于要请出全书的最后一位大神庄子了。

我们前面说过,老子学派主张关闭冷认知,让热认知主导。但老子学派又把热认知系统分成了“腹部的”和“眼睛的”两类,说腹部的欲望就是好的,眼睛的欲望就是不好的,而庄子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区分什么“腹部的”,“眼睛的”热认知。在你这么说的时候,等于就已经做了一个价值判断,这和孔子给各种行为贴标签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庄子的做法是根本不做任何事先预设的对和错,“眼睛跟着感觉走”,热认知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比如说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子,他在《庄子》书中常被用来代表常规的理性思维,跟庄子的思想对照,两人就好像华生和福尔摩斯一样。有一次惠子问庄子说魏王给他一个葫芦籽,种出来的葫芦实在太大,当瓢盛水也不行,装粮食也不行,不知道有什么用。

盛水和装粮食,是当时的人对葫芦的两个最常见用法,所以这个故事说明,以冷认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惠子,没有什么创造力,而庄子马上就想了一个办法——你可以把大葫芦绑在腰间去浮水啊!

现代心理学实验也的确发现,如果通过喝醉酒的办法让人关闭冷认知系统,以热认知为主导去思考问题,有可能获得更发散的思维,带来创造性。

这大概是庄子式无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它不但带来了“德”,而且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创造性。

那怎么能达到这个发散思维的状态呢?庄子的办法是——忘记。

比如说游泳这件事,庄子就说,如果这个人能忘记自己,忘记恐惧,那他就能游得特别好,如果游泳的时候,总是想着自己,可能连动作都不会做了。

这个办法,特别适合运动员和演员。

让我说的话,庄子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无为状态了,但是森舸澜教授说,庄子的办法也有漏洞。

如果不应该预设任何价值判断,那你庄子凭什么认为冷认知就不如热认知呢?如果一切道理用语言说出来就是贴了标签,那你庄子为什么又要对惠子说那么多话?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方法非常不一样。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贤的智慧凝结在热认知中,就是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stop trying;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try,but not too hard;

庄子主张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和错的区分,是forget about trying/not trying

最后

那么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怎么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森舸澜教授说,上面这四位先贤的方法,其实都有道理,都可以帮助你达到无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的发挥。

这些手段的确是相互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了矛盾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

森舸澜教授最后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文化不爱在理论上较真,但是特别崇尚实践!

无为,也是这样,四位先贤,四种方法,我们光在这里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你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

用我的口头禅结尾吧——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