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深度学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但是,本文所提“深度学习”是指学校教育领域内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我们所谓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所以,“深度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亲身经历知识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形成丰富的内心体验;强调着眼于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例证和学习材料;强调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具有真实情境的活动,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促进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应用;强调正确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判断,关注教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理解、反思所学习的内容与过程,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态度与责任感。
二、“深度学习”的项目定位
静态而言,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课程(也有人把“课程”理解为“知识”)等核心要素联结起来的一个系统。当我们静态描述教学系统时,教师、学生、课程三者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三者关系又是动态变化且较为复杂的。古今中外的教学之法都是在研究调整教师、学生、课程三个教学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具有很强的主动权和主导性,教师看待学生和处理课程的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走向和基本形态。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相应课程时的一般规律,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协调好三者关系。
“深度学习”项目既从学生立场出发,直指学生有深度、有意义的学习,又从教师角度切入,引导教师在对教学做系统思考和相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有个性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最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所以,“深度学习”项目不主张为教师提供一个现成的、固定的教学之法或教学模式,而是定位于让教师掌握思考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搭建探索教学的“脚手架”,使其学会理解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通过自己或与伙伴合作,运用现有的或新进的知识积累研究解决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并通过不断改进达成教学的更优状态。
02
“深度学习”究竟“深”在何处?
第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缺少儿童立场和学生视角,是我国教育实践中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深度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教师设计的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以及持续性的学习评价,吸引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不断生成成就感和效能感,进而达到为理想和热爱而学习的境界。当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愿意接受并努力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时,就从学习的“奴隶”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这时候的学习是自发的、无所谓“负担”状态的学习。当然,“深度学习”作为一个教学改进项目,教师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以学为主”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立场上更加重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本规律,教学内容应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向回归社会生活,教学方式应从单向灌输转向师生双边互动、共同探究,教学应从无“趣”到有“趣”,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真正回归“学习主体”角色,进而学会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第二,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应该说,“每一次都是飞跃,都带来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乃至考试评价的必然变化。这是课程目标变化所引发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课程目标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并没有带来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根本性调整。可以说,很多课堂的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双基”上,甚至还放弃了“技能”,直接窄化为“知识的掌握”,而能力培养、品格和价值观念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学习自然是浅显、缺乏深刻性的。“深度学习”项目致力于引导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学科素养目标”上,借助知识载体,通过设计“引领性学习主题”和“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让学生超越单纯的知识掌握,实现理解学科本质和独特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习目标。
第三,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已往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指向学科知识甚至是碎片化的学科知识,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陷入“知识的海洋”难以自拔。所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习负担重成为多年来教育领域最牵动人心的“顽瘴痼疾”。“深度学习”项目立足于引导教师站在学科体系之上,选择本学科最为核心的知识内容,削枝强干并进行结构化处理。在结构化过程中,既可以是把单一知识点转化为结构性知识,也可以是对学科核心知识与现实社会和科技最新发展成果的结构化,还可以是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生经验的结构化,在此基础上确定“引领性学习主题”,师生共同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深度、有宽度的加工,对学科核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深入地体验学科本质,充分领悟学科的功能作用。
第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教学设计而言,各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必然联系,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向必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有直接影响。随着教学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核心性和结构化特点的凸显,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应该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达到教学各要素间内在关联性的统一。“深度学习”项目寄希望于教师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导引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引领性的学习主题”,设计以真实情境作依托、以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为目的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从单纯的、封闭式的、缺乏挑战性的活动,走向复杂的、开放的、探索性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从个体学习走向师生、生生共同学习和合作交流,从简单记忆走向深度思考、学以致用,进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03
“深度学习”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改革项目,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对于区域教研团队和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改革精神、教研文化以及组织能力均有较高要求。结合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实施中做好以下工作尤为重要。
一、要做好层层设计和推进机制构建
不让改革者“孤独”。组建专家指导队伍定期对实验学校进行过程性指导,解决教师教学改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师积累优秀教学案例,发挥其在教学改进中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定期开展过程性评估,对项目成果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升。
二、要让教师在项目参与中获得专业成长
“深度学习”项目考验教师已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直接挑战教师的专业素养。参与项目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一方面需不断充实关于学生、学科课程以及教学的知识,充分认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科本质、核心知识体系和独特的思想方法,准确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方法,学会相应的组织方式,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了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合拍、跟得上学生发展的内心丰富的人。此外,学校也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和办法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其中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让教师认同参与“深度学习”项目研究与实验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梳理教学改进的成果,提供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体验身在其中的专业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效能感。
三、要让教研为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撑
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具中国特色的独特经验,是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更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专业保障。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提升专业认知、形成专业智慧、解决教学难题、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深度学习”项目的实施更加考验教师对学生、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解,更加需要教师较为专业化的教学实践。在此情况下,没有更具针对性、常态化的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作支撑,将无从解决“深度学习”项目带给教师在教学认知和实践上的挑战。一位从2017年就开始参加“深度学习”项目的年轻教师表示,“‘深度学习’彻底改变了我,将我引领进教学研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