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极好,这是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者的朋友推荐的一本有用的书。我以为只是教育孩子的书,而最先获得教育的是我自己。这应该是我2018年上半年看得最佳书籍了。这本书不仅仅让我学习教育孩子的原则,更是一本工具书,让我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是”或“否”,可以或不可以。同时了解孩子怎么想的,也帮助孩子要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我们要给孩子自由的心境,让孩子可以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开放的思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是原则?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条:
直接沟通是应对人生最好的方法,但许多人不用那样的方式来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反倒用逃避(忽视那个人或问题)、三角关系(把第三者拉进来)或是忽略的方式来处理。
“坦诚律”说出,人生最好活在光明当中——亦即事情最好公开,即使是负面的事;不论消息是好是坏,我们都需要知道。冲突或怀恨都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唯有透过坦诚沟通,才能够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联想:我必须活出要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他生气或者和处理员工关系的时候,要用爱心,坦诚,直接的方式对他们说出来。
第二条:
认为“爱”和“相异”是对敌。
许多父母都误解了,他们害怕与孩子之间意见不合、当面质问,甚至只是不一样就等于“破坏亲子关系”,所以他们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评语也不敢在孩子面前说,直到事情真的弄糟了才恍然大悟。
恋人之间也是如此,害怕和另一半意见不合、当面质问,或甚至只是不一样就等于“破坏恋人关系”,所以假装没有看到,什么评语也不敢在另一半面前说,直到事情真的弄糟了才恍然大悟。
实际的情形是:
“爱”和“相异”是可以并行的,不是威胁。事实上,你能够与另一半相异的广度,就是你们相爱的真正广度。
“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你如果不能接纳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就不是真正爱他。但这不是说,爱就是要失去你自己,而是使你更有自由、更有能力来做自己。
联想:我要学会接纳。接纳你的感受; 接纳你的需求和渴望; 接纳内疚感和那些潜藏着的悲伤; 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接纳自己的害羞; 接纳未知的风险; 接纳孤独; 接纳死亡和丧失。
第三条: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当你学会要求孩子负责任,他们就学到负责任的价值,这个过程就要从你自己开始。
给予孩子限制时,他会反抗、哭泣、甚至愤怒,他这么做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真的痛苦,另一个原因其实是在试探你的底线。有智慧的父母明白,此时只需要给予孩子关爱和同理心,且温柔而坚定给予孩子的限制,那个限制就会成为现实。
联想:让孩子明白,“生活不是要逃避痛苦,乃是要与好的痛苦结盟,学习如何爱得更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
第四条:
你不能不知道,当孩子做他的家庭作业时,不只是在处理他把功课做完这件事,而是关乎他的婚姻或工作会成功或失败的问题。
联想:善用因果律。
第五条:
懂得感恩更快乐,做个有真爱的人,而他的爱也会影响别人的生命,就必须成为负责任的人,这样的爱才是真的。
联想: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教他说“谢谢”,并以身作则对孩子和别人说谢谢,帮助孩子和提醒自己成为谦卑,感恩的人。
第六条:
父母很难狠得下心让孩子承受痛苦的后果,父母天然的倾向是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做个小测验:你有多少个深夜盯着孩子做完当天的作业?而这种情形前一天才发生过?你有多少个日子看到孩子说他自己的房间是爱因斯坦的房间所以应该乱糟糟,却忍不住高高兴兴替儿子收拾衣物,铺好床铺?
联想:许多方面,妈妈的帮忙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让他发现出一种模式,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帮他的忙,而这种认为影响他在学校和社会工作的人际关系,为人父母不只是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一个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命运。品格可大致决定人的一生怎么过。
再比如拖延症:拖到最后一分钟,才试图将老板要求的任务交差,然后失去工作。由于自己不出力,总是靠别人替他负责任的倾向,破坏了他的人际关系。
第七条:
“成熟”就是不再要求生活符合我们的要求,乃是开始去符合生活的要求。
我们知道,人最终要控制自己如何过生活,如果我们种了“符合现实要求”的因,就会收到好结果;若是种了“逃避现实”的因,最终我们就会付出代价,其结果,现实就不是朋友了
联想:接受“想要却得不到”所带来的失落,然后继续前行。
第八条:
你要等着孩子请你帮忙才帮他,如果你在孩子跌倒之前就跑过去抱他,他就很容易发展出一种心态,以为自己很有能力,不需要母亲,因为他不用负起责任来请求帮助,你要让孩子选择去求人的帮助。我们知道要耐着心观察和等候已经走入绝境的孩子来求援,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任何有爱心的父母都会因此而心碎,但这是唯一让孩子知道他需要支援和关爱的方法,他无法不靠别人而活。
联想: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是“主动”
第九条:
嫉妒是人生命中极大的讽刺,善妒的人认为他们配得一切,结果却一无所有;他们无法拥有、珍惜或感谢所得的一切,他们满心都是所未拥有的。
联想:从某个程度来说,所有人都会嫉妒,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程度的嫉妒心。对孩子而言,嫉妒就是不停的想要更多,因为人家也有,让孩子接受界限之下成长时,引导孩子将孩提时代正常的嫉妒心理,转换成接受,感恩,满足的心态。
第十条:
你是否在有关孩子生活的学业、工作、社交、行为等事情上,逃避替他设定限制的责任?你因为可能会导致冲突而不敢和他谈这些问题吗?你的家是逃避责任的场所,抑或是有行动和成长的地方?
联想:孩子需要以生活有界限的人作为他内话的榜样。需要的不是光会谈论界限的父母,而是本身就是界限的父母。他们需要一位不仅“坐而言”,且能“起而行”的父母。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会以同理心,坚定,自主,以及面对后果的态度来回应孩子。
结尾:之所以为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因为你是孩子唯一的父亲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