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梁启超在妻子劝说下,娶了17岁的王桂荃。
新婚之夜,梁启超说:“可以娶你,但没有名分,生的小孩不能叫你妈!”
王桂荃点头同意,接连为他生下4儿2女,培养出3院士9才俊。
王桂荃嫁给梁启超时,李惠仙已经跟梁启超结婚10多年了,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只生育一个儿子梁思成。
梁思成从小体弱多病,有早夭的可能。李惠仙身子骨弱,已不想继续生育,为了延续梁家香火,她决定给梁启超纳妾。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梁启超曾写信告诉李惠仙,他爱上了女秘书,想纳妾。
李惠仙心想,既然丈夫有纳妾之意,与其让陌生人插足自己的家庭,不如选个自己了解的人。于是,她把目光看向了王桂荃。
王桂荃4岁父母双亡,5岁被继母卖到李府,成了大小姐李惠仙的丫鬟。李蕙仙结婚时,她又作为陪嫁丫鬟一起到了梁家,俩人情同姐妹,是合适的人选。
李惠仙把想法告诉了梁启超,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梁启超是“一夫一妻制”的倡导者,原则上不能纳妾,为了维护形象,他坚决不同意。
后来,在妻子的耐心劝说下,梁启超终于同意了。不过,圆房当晚,他却对王桂荃提出以下条件:
不能声张;
不能给你名分;
不能让孩子叫你妈。
王桂荃同意后,勇敢地承担起了延续梁家血脉的重任。
王桂荃虽然有了二夫人之实,但没有名分,还是做着丫鬟的工作。
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论学识、身份、地位,都不能跟李惠仙比,她的存在感一直不高。她意识到,无人依靠的时候,需要自己站直。
她除了做好份内的工作,把心思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这也为她后来教育9个孩子打下了基础。
婚后第二年,王桂荃生下长子梁思永,此后又接连生下3儿2女。按照约定,孩子都叫她“娘”,叫李惠仙“妈妈”。
心中滋味可想而知,然而,王桂荃并不在乎,继续用心操持着整个家,用爱关心着每个孩子,包括李惠仙的孩子。
有一次,梁思庄患上了白喉,李惠仙有病在身不能陪护,王桂荃便丢下年幼的女儿,在医院日夜守护。王桂荃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女儿不幸夭折,心痛不已。
后来,她们搬到日本,王桂荃很快学会了日语。她不仅能给家人充当翻译,连梁启超工作上的沟通,也能轻松胜任。
一段时间后,梁启超开始离不开王桂荃了,出差时,总喜欢带着她,让她来制定出行计划。
王桂荃不仅爱看书,还坚持听广播、看报纸,她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还经常问孩子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思考。
王桂荃兴趣广泛,性格又好,家里的孩子都喜欢围在她身边。他们对这个有趣的“娘”,很是喜欢。
梁思成曾回忆说:“娘,是个很不寻常的女子。”
李惠仙去世没多久,梁启超也跟着去了。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王桂荃一个人身上。
梁家共有9个孩子,当时梁思顺和梁思成已经毕业,有6个孩子正在读书,刚满5岁的梁思礼还在她的怀里。她的负担有多大,常人难以想象。
梁启超在世时,家里还算富裕,但是为了给他治病,早已入不敷出。
为了生计,她把旧宅子卖了,新院子租了出去,和孩子们一起挤在后院的两间破房子里。
看到家道中落,懂事的梁思永、梁思庄提出退学,但被王桂荃严厉阻止了。
王桂荃出身低微,文化水平有限,她希望孩子们能够多念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她的爱护下,9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经济困难的时候,她曾靠给人洗衣做饭挣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梁家子女不负众望,个个都是国之栋梁。
李蕙仙的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科学院院士;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任文史馆馆员;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在北大图书馆任职。
王桂荃的长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是一名军官;长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在中国红十字会担任部长;三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著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次女梁思宁,就读南开大学,后来参加了革命;四子梁思礼,火箭专家,科学院院士。
子女们成才后,她也没有停止付出。当她得知梁思庄难产时,不顾一切地飞到梁思庄身边,日夜照顾,并鼓励她要勇敢,终于顺利生产。
谁知,没过多久,梁思庄的丈夫却不幸离世。她再次飞奔而去,把梁思庄接到身边来自己照顾。
梁家子女为了纪念王桂荃,为了纪念这个只能唤做“娘”的女人,为她种下了一棵“母亲树”。
这棵树不仅寄托了梁家子女对伟大母亲的深深哀思,更是承载了梁家后代对她的敬爱和尊重。
王桂荃从一名丫鬟,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延续了梁家血脉,还为国家培养出这么多栋梁之才,实在令人佩服。
梁家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誉,王桂荃功不可没。她勤劳、善良、博爱,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然而,这却要感谢李惠仙的大度。
李惠仙作为发妻,在丈夫爱上别的女人后,没有自乱阵脚,没有哭闹离婚,而是用智慧让丈夫收心,保全了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