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里明亮的北斗星,清晨乡间和谐婉转的鸟语,山间小路迂回曲折的泥泞。我静静伫立其间,任凭自己的感官肆意享受,脑海中的思绪自在流淌。画面不断的发生与消逝,又不断定格,拍摄下一些激动人心的创造性瞬间,或是令人感激涕零的难忘时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们所有的想象,所有的体悟与心愿,都在人间起源,又混合了自我的柔肠百转,迸发出新的生命与发端。
一、为人
自我的形成是漫长的,人格是在不断的刺激和反馈之中积累形成的。前段时间很多人都热衷于MBTI人格测试,希望能够更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但其实这些测算却不甚准确,盲目的对号入座可能会给自己莫名的贴上标签,而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本来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得到父母不同的偏爱,从小就开始走向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和自我成长旅途。我们可以把人格形成的过程类比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过程。例如战胜了全人类围棋高手的AlphaGO,他不断被输入古往今来的棋谱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和同他人的对局,然后整理形成自己的一套算法应对体系。于人也是如此,我们从小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直接、间接的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做出基于历史经验的各种不同反馈,然后不断形成每个当下的自我。
自我是相对稳定的,因为每个人早期的成长发展会形成比较稳固的个人框架和人格特质。但同时,它又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与改变的可能性,可以依据自己的想象与期许重新塑造自己的自我与人生。
(一)自我保护
正如蚊子会敏捷地躲过我们迅猛挥下的巴掌一样,人也会巧妙的采取自动化的手段保护自己的生命,我们通常觉察不到的事情,正在依着一种精妙的程序精准的运行着,它是无意识的美与爱,是一种生命自发的自我保护。
时常听到有关于性格内外向的一些讨论,也有一些来访者会向我倾诉,说自己性格比较内向,朋友也比较少,在单位有种被孤立的感觉,性格内向是不是不太好?
这种时候我一般会告诉他,其实内向性格是你的无意识在自我保护,是一种对你的关怀和爱护。性格的形成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在长期的生存选择中你都倾向于选择了较少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生活,这样你社交方面的能力也会比较弱,假如一下子让你牵扯太多的关系与社交,你可能也会应接不暇,异常苦恼。所以你在无意识中就会自我保护地选择回避掉一些社交和沟通,享受少数的关系和宁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反而更容易形成一些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1)自我边界与包裹
人的自我需要有边界,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在这里我想类比一下光与彩虹,我们都知道彩虹是白光经过色散形成的。这也正如同生命一样,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轮分散在每个个体的人身上,每个人便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色彩。我们可以与他人有很多的交集,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打开自己的心扉,但终究需要一定的边界来保持自己的独特和生命发展的空间。
一个人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有一部分就在于能否找准自己和他人的自我边界在哪里。灵活的打开和收束自己的边界,是人际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
(2)身心疾病的本质
身心疾病的本质大多是由于自我保护系统的超负荷。还是举一个电脑的例子,当电脑同时处理太多的进程,就会出现死机的停摆情况。身心疾病也是这样的一种超负荷状态。比如焦虑症的出现,就是外来刺激反复不断的在内部重现,而未被自然的接受。长此以往,意识心理的运行负荷就会容易不堪重负,出现一些疲惫和倦怠的信号,反映在身心状态上,就形成了焦虑症。
中科院院士陆林给出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了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了失眠障碍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些是直接跟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刺激,而更多的另一些则是因为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刺激。我们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刺激大小都是有限度的。我非常能理解这些患者,因为假如把我们任何一个人放到他们的境遇、经历以及所经受的刺激之中,我们未必能够比他们做的好。时常听到一些长辈评说现在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很差,明明生活质量比之前70-80年代要好太多了。事实是他们的生活也变得相对单调了很多,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早期专项化教育,尤其是在经常性疫情封控的这个年代,人们需要更多的心理援助和关爱,来帮助彼此度过难关。
(3)自我状态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旨在告诉人们要不断的反省和进行思想的革新,因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我的状态当然也会每天不同。
我们很难每天都保持同样的精力充沛,也很难每天都是一如既往的疲惫不堪,在动态中波动和发展是人生的常态。因而我们每天采取的自我保护和防御措施也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做出很多我们意料之外的举动与应对。
(二)自我的拓展与延伸
(1)生命共同体
在谈及信仰的时候,我经常会说,我是信仰生命的,因为生命本身就已经足够伟大和无所不包。从宏观上来讲,所有的生命都存在于同一个宇宙之中,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从微观上来讲,我们都由一段又一段的基因片段编码形成,这独特的编码方式形成了每个独一无二却相互交织的生命。
在状态不佳的时候,我常常会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享受自然的抱持和滋养,好好生活也就足够。而精神良好的时候,则会接纳和抱持更多相同的生命,去为爱护这个生命共同体默默播种耕耘。
(2)生命力
每个生命都携带着一个随身的容器,在这趟生命的旅途中,你可以不断的寻觅和体验,为这个容器灌入各种不同的东西,也可以随时取出,再重新填满。你容器的大小和里面所装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生命力的状态。而在滚滚的生命长河之中,你我能够容纳和品味的其实也不过沧海一粟。
生命力也有其节律,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很多便利,但是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慢慢生活和闲适思索的过程。一味追求效率而不学着倾听身体和生命的语言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生命,破坏了正常的生长节律。正如很多将中国式家长同其它养育方式相对比的文章中所讨论的,其实过早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就破坏了很多孩子应当独自探寻和创造的早年学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是得不偿失的。在我近期所做的一些催眠治疗案例中,也越来越觉得其实如何学会有效的休息,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着重学习的重要技能。
(3)爱的交互与延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段时间在丽江的生活中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诗。原文是送别友人的劝慰之辞,而在情景变换之后却又显出另一番意趣。
初到丽江的时候,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和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新朋友们,内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也没有太多的言语,因而跟大家基本没有交集。而随着对当下环境的逐步适应,我开始享受这种自然和陌生的喜悦。开始在户外跑步,同大家一起生活协作,开展一些催眠治疗体验的案例,发现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也逐渐建立了一些新的友谊和链接。
自我是怎样交互与延伸的呢?在这里我想起习主席的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自我的交互延伸就是爱的交互与延伸。先能够稳定自己,热爱当下的自我与生命,再将这份爱推己及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我的涓涓细流也是在爱的交互与延伸中汇聚成汪洋大海。当一个人心中怀抱着数亿生命的广博大爱,大概走到哪里也都会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吧。
正是付出爱的多少决定了回馈的多少,而能够包容人、事、物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有多大。更希望大家对它的理解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而绝非是为了蝇头小利而刻意为之的投机淫巧。不过假如是后者的话,可能也很难长久。
(4)自我的平凡与不完美
说了很多的可能性,当然也离不开当下的一步一行。我们可以知道自我的很多种可能性,但是真正落在自身的时候,也未必要勉强自己立即去往至大至刚的方向去走,因为生命是有其规律和限度的。《道德经》中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我们知道可以有所建树和发展,却仍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从不足的原点开始前行和进步,逐渐的趋于不完美中的更加完美,因为永远没有至善,有的只是更加的完善而已。所谓细水长流,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假如你想要立即停止做某件事,也许最好的办法是一蹴而就。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定位,不是每个人都要当科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当商人,或者程序员等等。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就是最好的状态。在符合大环境框架的事业中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应的那一些,不断的去尝试与体验,生命只有一次,又何必去设限呢?我们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开始任何的事业,也可以坚持某一项挚爱一以贯之,都是非常好的状态。
有一天我路过一所小学的时候听见一个孩子跟他的奶奶说:“以后我要为国家立功劳”。在欣喜之余我却有些许的不舒服,总觉得这句话从一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口中说出来有一些违和感。当太多的正能量和光明一面被无限放大,会不会也让那些仅适合在夜幕下静静发光的星星感到黯然失色和无所适从呢。人都是不完美和多面的,或许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方面不符合他人或主流的期望,或许你也会发现自己非常的平凡普通,但是你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塑造自我与生活。
在我的某一次案例中有来访者问我:“你怎么能知道怎样的诱导可以让我进入到催眠状态呢?”我回答道:“我只是不断的去观察、询问和再一次尝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失败、尝试、和再一次的失败,总有一次你有可能会比较接近正确的结果,那就非常不错了,而这一次对于来访者来说则是0到1的差别。”
二、处事
(一)学习框架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意思是说孔子进了周公庙祭祀,每件事情都询问是该怎样做,有人就奇怪了,说这个人到底懂不懂“礼”啊,进庙里祭祀还每件事都询问。孔子听说了之后就说:“这个就是‘礼’的表现啊”。
这个真是孔子消除阻抗与和谐沟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和参考框架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喜好都不尽相同。所以沟通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他人的现实和框架。这个人有什么经历?他倾向于觉得什么很重要?他是怎样的性格?这些东西其实我们都很难猜出来,所以只能通过去沟通去问来了解。要说孔子不懂周礼吗,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孔子要通过问来了解这个庙里的人眼中合规矩的周礼应该是怎样的,以便在祭祀的过程中合乎当地的规矩,以期和谐妥当的行事。
同理,在进行催眠治疗和平时的交流之中也是需要经历同样的过程。矛盾和阻抗经常是在彼此不同的现实参考框架冲突之时产生的,因而要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他人的现实参考框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沟通与创造
当阳光照在植被表面的时候,水分就变成了水蒸气升腾到了天空之中,这些水汽再液化聚集,就演化成了一场降雨,重新落回到大地之上。不同的元素相互碰撞与组合,就形成了五色斑斓的万事万物,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沟通与创造。
而回到人的世界里,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方面我们可以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沟通,将自己从外界获取的知识和既往的经历、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创造出新的观点与主见。另一方面,在同他人的沟通中我们也能学习到不一样的经历、体验与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再内化到自身形成更完善的自我。那么人与人是怎样沟通的呢?我们又需要在沟通中注意什么呢?
沟通主要的手段有语言上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层面上其实也分为意识上的沟通和无意识层面的沟通。语言上的沟通就有很多的艺术了,精心设计的语言经常能够达到非常美妙的境界。比如采用双关、幽默、隐喻的语言方式就经常能够达到意识和无意识双层沟通的效果。我们语言的音调、音色、停顿时长和响度大小,都能够引起不同的听感和知觉。
而非语言的沟通主要是一些肢体语言、微表情的传递。有些时候我们是有意的采取非语言的方式来辅助表达,而有一些时候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非语言的表达。有很多训练有素的人群,仅仅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就可以获取很多的信息。
我们的表达和沟通首先都是自己内在自我或希望传达信息的一种输出和传递。有时候这两者是合一的,而有时候他们并不统一。因为无意识和意识都是可以进行沟通和表达的。举个例子,在一个人很疲惫的时候你问他:“你是不是已经很累了呀?”他有可能会勉强振作精神,睁大眼睛跟你说他还好,但是下一秒又恢复到眼皮耷拉下来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他的无意识在表达“我已经非常疲惫了”。在一个人撒谎的时候,他的微表情也经常会出卖自己,这些也都是很有趣的现象。据研究表明,女性要比男性更善于捕捉这些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变化,原因是自古以来女性经常都需要哺育婴儿,照顾孩子和捕捉他们微表情变化的技能可谓是刻在DNA里的技能了。
(三)为人处世
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每天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情,身体也会处在不同的状态,所以人的心境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人是在变化中学习和成长的,知道这一点非常可贵。因为经历了变化,触及了未知,人才能开始新的探索与求知,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学到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
我们在沟通中学习,在变化中应对,在沉淀中内化,在意识遗忘后习惯,在生命旅途中不断的循环与体验,在每一次转念和做出改变后,又从一个状态跃迁至另一个状态,这大概就是为人处世的一些常态吧。
我们会接触不同人的沟通方式和参考框架,会经历不同的环境的迥异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世间百态中不断求索和成长,从中汲取我们欣然享受的爱的滋养。
学习一直是人类吸取营养,拓展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从小我们就开始模仿学习,最早的学习是从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去感知和模仿,随后我们逐步成长,开始能够学习一些更加抽象化的知识,理解更多晦涩难懂的道理。
(1)读万卷书
读书的意义是让我们能站在过来人的肩膀上,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许多我们很难经历和探索到的事物。尤其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已经完全不只是纸质的读书,各种多媒体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到关于世界的众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却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过去的真理不一定现在适用,其它地域的真知不一定本地显灵,尽信书不如无书,从来如此也不一定是对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2)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近nature子刊中有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在读完大学后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均出现全面下降。这个研究反应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应对标准化唯分数论的考试所进行的学习可能不见得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际能力。
虽然分数和标准化考试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筛选测验方式,但是它的侧重点终究是检验记忆,而忽略了实践和分析运用。脱离了实际和现实条件的真理谈不上是真理。这让我想到苦行僧为了检验信仰而身体力行的故事。知易行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才更能够发现知识的缺漏与错误,更加切身的领悟到现实的可行之路。
三、知情
早年读过的书经常对人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我也不例外,在这里就想跟大家分享一段张潮《幽梦影》中的一段。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在世间能够得到一位知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论是寄情于物或是依情于人,因为它不是一个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演化,可能这个难度会变的更高。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亲密的程度越高,人们自我暴露的程度才会越来越多。所以其实谈恋爱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加深对彼此的了解。随着生活的交集逐渐增多,我们才开始了解到彼此的优缺点,是否是自己能够适应和包容的呢?人与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可以相互的关爱和共处,也可以在觉得无法接受之时当即关闭一段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随时都在变化和更新,随着亲密关系的不断变化,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都需要做出一次次的调整。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随着他们长大,可能就更喜欢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朋友圈子,这个时候父母最好的角色就变成了旁观和引导者。爱人之间也是一样,随着相恋、结婚、成家各个阶段的演变,也会需要彼此重新的建立不同的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
四、入境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张潮《幽梦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些景色我们在外面看的时候觉得非常的幽静,而身在其中的人却可能觉得凄冷萧索,这是在烟雨之中。有些处境我们说起来很清雅静谧,但是实则会有些难以承受,这样的处境是贫病的状态。而有些声音听起来非常婉转应韵,但实际上是很粗鄙的生意,这样的声音是卖花声。
我们在生活中也时常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之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当下境遇的理解与喜悲。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境遇在自己体验和他人远观的时候,都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这句话是说古今享有盛名的人,他们的生活其实也未必是幸福安乐的。写下这句诗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在身后备受推崇,但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一生的颠沛流离可谓是习以为常了。境遇的变化是有随机性的,比如你无法决定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人,遭遇什么样的经历。但是我们的自我和心态却是可以塑造和转变的,而当你踏出每一步的转变,你会发现这些境遇也会发生蝴蝶效应一样的转化,这可能是人生最令人喜悦和乐观的一点。
佛家讲究很多的因果,来描述前世、今生、来世直接的联系,可能也是有这种境遇之间的因果关系推演而来的。每一个当下的境遇都充满机会,我们当下不同的念头和行动都会成为某一个将来遭遇的起因,而现在的境遇也是之前心念和举动的结果。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很像一局又一局的无法存档的角色扮演类游戏,虽然他是连续而不可逆的,但是你好像永远有机会再来一局新的游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每一个境遇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当然我们也都能从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与经验。有时候最痛苦的经历我们却成长最多,太多的顺风顺水又往往让人不容易看到潜在的危机。享受喜悦,笑对苦难,所有顺利的事情有其美妙之处,而逆境之中的难点与锁结,其实思考和玩味起来也不失为一种趣味。每个当下都有其值得体验的地方,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即是切实的未被虚度的人生。
五、通律
生命的运转有着自己的节奏,在大局面上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在每个具体的情景和个体之中,它又会表现出独特的规律,学会生活,善待自己,悦纳自我,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一)无常
无常,这个词是我8月份做心理骨干培训时候ppt上打出的第一个词。我还记得当时自己是这样解读的:“生命是不断流动的,我们当下接触到的人,他的状态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当下采取的治疗手段和接洽方式,可能很快也就不那么适用了。人生是无常的,希望大家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学会时常更新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框架模式是很重要的,只是刻舟求剑的话你可能就很难再找到你很珍贵的那把宝剑”
世事无常,人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预知是不容易的,完全准备好也是几乎不可能,但是也无须焦虑,尽人事,听天命,在每个选择的时候妥善为之,落子无悔,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了。
(二)当下
许多的当下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成为了珍贵的记忆;而还有一些,仍在即将到来的未来等着;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其实我们也并不能完全把握现在,因为人总是带着过去的经历在行走的,那就只是着眼于眼下能够把握的部分当下就好。
(1)觉知
关于觉知这个词的解释,我首先百度搜索了一下它的定义,发现有很多佛学相关的释义,在此撇开不谈。基本的释义就是“觉察到”,或者也可以说是感受到。它是指一种非常当下的状态。在这个当下,某一些身体、意识的感觉和念头进入到我觉察的范围之内,就叫做觉知。
觉知力是可以训练和积累的。比如长时间修行和冥想的大师可以很敏锐的捕捉到自己念头的踪影,舞蹈家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块肌肉的运行轨迹,音乐家能用听觉监测每一个音符与和声的正常进行。但在这里我主要想讲的其实不是觉知力,而是我们对念头和自我状态的觉知。
绝大多数人是不太了解自我的,尤其是当下的自我就更难知晓,我们通常都是后知后觉。可能在连续加班一个月之后发现自己的身体状态变得很糟,在每次做错事之后的1小时、1天、1周、1个月之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行为是不是不太对?假如能够在当下就有所觉知,可能是你前期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觉知是难得和可贵的,而是通向内在自我的一个重要之门。
通过觉知,我们可以更好的洞察自己。人有很大一部分自我是我们察觉不到的,这部分自我就是无意识自我。我们虽然察觉不到,但是却时时会受到它的影响。通过觉知,我们也是在进行着一个向无意识自我学习的过程。不断的探索和调适自我,发掘自己的潜能,来塑造形成更好的自己。
觉知是如此重要,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体现。假如运动员能更好的觉知自己身体运动的轨迹和状态,他就能更好的掌控训练和比赛,达到更放松高效的竞技状态。瑜伽的练习者也是一样,假如能够通过精细的感知来觉察自己每一个关键关节、肌肉的发力与休息,就能够精确的锻炼自己需要提升和改善的部位。
(2)改变
前面讲了很多觉知相关的内容,因为觉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假如没有觉察,也就没有疑惑和问题,就更不用谈改变和改善了。
我经常跟身边的人说:“有问题是好事,因为出现了问题才有解答它的可能性。”。事实就是这样,问题已经是无意识传递给意识层面希望它能够感知得到的信号。我们每天都会做很多梦,你会忘掉其中的绝大多数,而只记得几个印象非常深刻的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中不断强化的结果。能够被我们感知到的问题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而它们出现了,就会有解决的可能性。
我们的念头和行为直接存在着这样一个流程“无意识-意识-行为”。无意识认为意识应该知道的重要内容会出现在意识层面,而意识上反应比较强烈的部分经常会演化为行为。而改善我们的习惯框架也都需要从这个流程中着手。在这方面就有很多的心理治疗流派。行为疗法主要是从行为层面处理问题,通过行为的矫正训练来实现对前面环节的转变。认知行为疗法主要着重于中间的意识层面,通过想法的改变来动摇核心信念及影响行为。而催眠治疗则是旨在进行无意识、意识层面的双层沟通与暗示,来唤起一些认知与改变。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你敢想,敢于创造,才会有更多改变的可能。人类是充满可能性和潜能的,所有你能想到的事情都会有可能实现。正如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对于催眠暗示的描述一样:“暗示并不是我们给被试强加一段他们原本没有的想法和可能性,而只是为他们本来就有的想法提供一些适宜的发展条件和空间”。觉知-尝试-强化-适应-习惯,这几个简短的词却能够几乎概括改变和自我提升的很大一部分。
(三)持经达变
前面说了很多改变的部分,那么,假如一直保持变动的状态,会是一件好事情吗?
记得之前看曾仕强先生讲《易经》的时候说过“持经达变”这个词。释义是指根本性的思想和本质规律不要轻易改变,而可以在其它地方经常更新和灵活处理。那么,作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我而言我会认为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尽可以畅快享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和喜悦,但是我们却只有一具并不那么无坚不摧的躯体来接纳一切。生命是可贵的,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健康和保养的重要性,也是因为前车之鉴的数量变多了。
那么在其它的领域里,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变与不变的问题呢?我很想和大家聊聊固定和开放这两个词。它们就像阴阳一样,存在着转化和相对平衡的关系。固定是开放的基础,而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打破固定的局面,取得新的突破。先举一个围棋的例子,围棋开局的布局就是先固定大局,通过几个棋子先大概圈住边角的领土,来对彼此的领地有一个楚河汉界式的大体划分。先有了这样的基础,就有了立足之本,进可攻,退可守,有更多的空间去争夺局部的实地。而局部绞杀的变化与开放,又会影响到前期固定的大局,展现出新的可能与突破点。瑜伽训练也是一样,锁定住局部关节的固定位置,可以让与它连接的骨骼与肌肉获得更大的独立运动空间,而其它骨骼肌肉运动之后又能反过来带动这个固定部位的松解和开放,将整体的身体性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平台上面。人的计算力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也需要不断的固定巩固来一步一个台阶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艺。同时,也需要时时跳出固定的框架来开放优化我们那些已经落后于现状的知识储备与思想观念。持经达变,元亨利贞。
倏忽间,脑海中的画面忽然消逝了,又回到一片静谧黑暗的虚空之中。睁眼看世界,笃步行事艰,伸展身躯,睁开双眼,我又可以继续活在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当下里。生命不息,知行不止,我依然一如既往的期待不朽的真实与热爱,也拥抱所有的当下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