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格列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第一个调整是他非常明确找到自己时间管理的目标——那就是统计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长度。柳比歇夫非常有兴致统计自己每日时间清单里真正用于工作的有效时间长度,这是从3个半小时到5个半小时之间浮动的一个值。
柳比歇夫发现,即便是自己这样珍惜和擅长利用时间的人,能够做出如此高产成果的人,每天用于有效工作的时间也很难超过5小时!我们这些普通人对这一点能受到的启发就是,大部分人的每日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其实并不超过2小时,只要你每天确保有2个小时的时间安排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并且肯坚持日积月累做下去,你的目标就可以通过2个小时不断推进到完成,当然这得是一个合理的目标才成。
所以各位如果仔细了解柳比歇夫,你会发现他有一个管理时间的KPI,如果每天有效工作时间没有达到4小时,他会觉得这一天耽误了工作进度,反过来说,如果一天有效工作时间达到了4小时,那么他也很明白,并不需要再逼自己在有效工作上过度投入,因为不管怎么努力,你也无法一天内有效产出太多,所以可以把其他的时间用于看歌剧、写回信、做一些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
我从2004年3月份开始严格坚持用周日历做每周的工作计划,就是从一个简单的Word周教学日历改过来的。这个Word的特点有三点:
第一,暗含我的工作节奏,我们大学老师的时间周期是按周驱动的,所以我把我的生活作息按周驱动,符合我的行业特征。
第二,这个要完成的内容事项是逐步填满的,一开始我只填入必须完成的工作,比如有些时间我要上课,有些时间有讲座,有些时间有内训。提前写好,但是其他的单元格空着,可以插入各种临时事项。一般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我这个表格空余的部分可以达到三分之二。
然后每天的事情我还是手记,每周或者每隔几天我会把手记的工作,填入到周计划中。到了周末,就填满了。
第三,我把一天的时间看作是6个单元,早上分一个1小时,上午分两个2小时,下午分两个2小时,晚上分一个4小时,其实中午我也是看作1小时的,但是一般都作为机动余量,不安排。
由于我把时间高度单元化,我就非常容易想起来我一天中哪个时间段可以利用。
•电脑自动记录推荐应用软件:
PC:RescueTime、Hronos、manictimeMac:Timing
自动记录推荐APP:
安卓:24PI
苹果:Moments、Moves
手动记录推荐APP:
安卓:TimeMeter
苹果:iTimelog2
1.柳比歇夫记录法:当行动切换的时候,记录下上个行动所花费的时长,比如:正在写报告,被叫去开会,这时候用7秒记录下刚才写报告花了多少时间,开会回来后继续写报告。
2.表格记录法:提前打印好每隔30分钟一个时间段的表格,然后设置一个周期闹钟提醒,每隔30分钟提醒你写一下刚才那30分钟里都做了些什么。我个人更加习惯用柳比歇夫的方式,然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三种写时间日志的方式。
时间投资统计法
这是我在Twinsenwu那里看到的方法,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书中,作者声称除去睡眠时间,剩下四类时间可以设目标为:消费时间33%,投资时间22%,浪费时间6%,消耗时间6%。这个目标有一定的合理性,完全可以作为初始的设定去努力接近。
定义上,消费时间定义为重要且有时间期限的事务,比如工作相关的讨论;投资时间定义为能为将来节约时间或者提高单位时间价值的行为,如读书;浪费时间定义为紧急度高不得不做却缺乏价值的事情,比如通勤;消耗时间则是纯粹消磨的时间。具体描述可以参考《时间投资法》第82~86页的内容。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结果应该如下图所示:消费37%,投资17%,浪费5%,消耗8%(这位同学还算不错哦!)
按这种方法写时间日志我有几点收获:
1.重要的是要有分类标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分类,只要你有分类的标准和目的,比如说时间投资记录法里,分类的标准其实就是重要和紧急程度的四象限,没错,传说中的四象限法则!它的目的是让你用“投资”的眼光去看待时间,所以叫“时间投资记录法”:消费、投资、浪费、消耗,其实就是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这样的话就把四象限方法和时间记录打通了!
2.对事情分类是你对这件事情的投射:“休息并吃自己带的饼干”,你说是投资,还是消费,还是浪费,还是消耗呢?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和心理测试一样,这是你内心对这件事情的投射,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觉得是投资,有些人觉得是浪费,不影响统计结果,但会影响后续的行动,比如当作投资的人,就会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当作浪费的人,就会放弃。
3.记录次数越多,标准越明确:可能你这一次把“休息并吃自己带的饼干”当作投资,下一次又当作浪费,不要惊慌,在不同的情境和心态下,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很正常。随着记录的次数越多,投射会越清晰,最终就会坚定地把这件事进行归类。这让我想到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小心投资的风险:比如说,“看电子书”应该算是一种脑力投资吧?可是如果只要有空,不分情境地看电子书,那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投资,想想看,如果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同一件事情上,是一种痴迷,也会让生活单一化,我还是认同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生命轮统计法
生命轮不是指你身体里的脉轮,而是一种强调平衡经营人生的方式。一共分为八个方面,对应着你的八种需求(因人而异):
家庭:和家人在一起,或为家人服务的时间
人际:主动地和朋友见面,建立和增进联系
事业:包括工作或自己想做的,可以称之为事业的事情
财富:理财、创建被动收入系统,等等
健康: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
心智成长:学习新技能、读书、参加课程
灵性:禅修、冥想、皈依、修行
贡献: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微梦想、公益活动等
初学时间统计
一段:开始用纸笔或者软件记录自己日常的时间开销。这个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和工具。时间记录的方式可以粗略分为部分记录和全天记录,全天记录就是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地记录自己在不同事情上花费的时间。格式如下:-7:00~7:10起床、上洗手间-7:25刷牙洗脸-7:40准备早餐-8:05早餐-8:15整理出门……
部分记录有分时段记录和分事项记录,分时段可以只记录工作时间,只在周一到周五记录,从到公司至离开公司为止,这样可以降低记录的难度;分事项记录也可以叫作单项记录,比如记录自己准备司法考试的过程,当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就记录,这类记录法可以量化了解自己的努力程度,以便掌控项目进度。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刚接触时间统计法时,希望了解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在看到自己一周或者一个月时间记录的数据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段:时常会忘记“记录时间”这件事。一旦开始全天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很多偏自由性格的人往往会很不适应,因为“记录”这件事本身是一件花费注意力的事情,常常会忘记。每个人记录的事项具体程度不同,一般而言全天在50到80个事件之间,每次记录如果用5秒钟,那全部就是7分钟的记录时间,总耗时并不长,难在每件事切换的时候记得去记录下来。让记录更方便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是在办公室工作的,那么记录时间的本子建议一直在打开状态,并放在你手能够到的地方,旁边最好放置一支专用笔;如果你是经常在路上,那么一款趁手的APP就很重要,比如常用的“iTimelog”或“时光似金”。
三段:基本不会漏记,但对“记录时间”有隐约焦虑感。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记录时间的习惯已经养成,能够连续30天以上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了。要承认的是,这种隐约的焦虑感并不会消失或者减弱,这是时间统计法的代价之一。
应对焦虑感的办法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分析自己得到的时间开销数据上,看看有哪些事情可以多做,哪些事情可以少做,并在下一个周期去看效果。比如对于在读书上花的时间,我就会统计每周自己的读书时间,比如2014年3月我每天平均的阅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通过分析自己阅读的时间段,发现自己早晨和午休时段可以增加更多的阅读时间,改进后,4月就每周统计阅读时间,在一个月时间内把平均阅读时间提升到每天42分钟。
四段:定期分析时间开销,对如何“事件分类”感兴趣。在学会对某些单项的时间分类进行记录、分析、改进以后,我们会发现,如何选择记录下来的事件对我们分析和改进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常我们关注的大都是工作、学习方面的事件,比如读书、某个重要项目、锻炼身体、写作,但在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事件的发生是不由我们控制的,比如每天都要做的日常洗漱、吃饭、休息等。时间日志的精髓在于分类和分析,别忘了,柳比歇夫是昆虫分类学家、统计学家的背景。
人的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活动,如何分类?可以采取两个层次的分类,分类至少是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层,包括了最小单位的活动,这个最小如何定义?5分钟是我采取的界限,你完全可以选择更大或者更小的界限。比如我目前基础活动一共有50类,包括但不限于“步行、读书、吃饭、处理个人邮件、上网浏览、夜眠、小憩……”这部分大家的区别不会特别巨大。
第四段的任务就是经过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第一层分类清理到50~80类。
五段:试用他人的分类法,并建立自己的分类。这里指的是第二层次的分类,这种分类把相似目的的基础事件统一在一起,为统计与分析服务。最早我的第二层分类是按照活动本身的类型来分类的,比如“公司工作、个人学习、身体锻炼”,后来运用了生命轮的概念,将其归类为“健康、事业、家庭、社交、成长、精神、财务”,在研究了《时间投资法》这本书后,我的归类进化为“睡眠、投资时间、消费时间、浪费时间、消耗时间”五大类。
这也未必是分类的最后或者最佳状态,分类是为分析服务的,所以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稳定,还是可以改变的。
六段:设定不同分类的时间预算,并能达成目标。2014年我的分类是这样的,“工作、自我教育、财务自由、职业发展、家庭关系、日常事务、精神信仰、娱乐休闲”,这些都是第二层次的分类。
我的基本原则就是这些方面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要分配到一定的时间,具体而言就是除去睡觉和工作,其他7个方面每个月的最低时间花费每个不低于20个小时。这个算法具体为,每个月720个小时,除去176个小时工作,240个小时睡眠,还剩304小时,7个方面耗时底线加起来共140小时,大约是空闲时间的一半。
七段:即使暂停一段时间统计,也能掌控时间开销。达到第六段位,应该算是基本掌握时间统计法了,在这个时候,不妨尝试停止你的时间记录行为,可以停止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暂停时间记录是为了观察我们的自我管理会不会因此而脱轨,如果你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生活模式没有大幅度的变化,那就是一个好消息。我们做任何事情最好不忘初心,每个人开始时间统计法的原因可能不同,但大的方向都是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让时间虚度,如果暂停时间统计也能掌控生活,那完全可以也应该这样做。只是经验告诉我,人的生活中有很多避不开的旋涡,会让我们的时间运用不由自主地趋向混乱,我一般停止时间记录后,还是会重新出发,用更新了的统计法继续时间记录。
八段:了解自己的时间纹理,并学会创造纹理。所谓时间纹理,是我发明的形象说法,它的实质是“有结构的时间”。
我在长期时间统计实践中发现,时间运用的效率并不是平均分布的,在某些时段效率就很高,比如早晨起床这段时间,我们几乎不用动脑地进行起床洗漱吃早餐的动作,这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是“有结构”的。所谓结构就是一系列固定的行为首尾相接。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如果学会创造这样的时间纹理,能够大幅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和稳定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比如我希望自己多点静坐的时间,我就把每天上床这件事和盘腿静坐结合在一起,每天晚上上床后就自然盘腿坐10分钟,前三天需要记住去做这件事,后面连续两个星期的重复以后,完全已经成为下意识的行为了。这就是创造时间纹理。
九段:悟到时间的稀缺性,产生对时间的敬畏。柳比歇夫26岁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触发他开始持续一生的时间统计法已经不得而知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意识到了某种超越他自己生命的永恒的道理。我接触时间统计法时已经36岁,因为好奇而开始了时间统计,这几年以来的记录统计和改进,却使我对“时间”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时间本身是平均的,但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却扭曲了这一点,开心的时候时间过得总是飞快,而痛苦或者等待的时候,时间却好似停滞了一般。我们随意浏览网页的一分钟,和医院里弥留病人的一分钟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设身处地,他会不会希望用自己过去挥霍掉的一天来换取现在多活一分钟呢?生命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时间本质上是万物运动的体现,用好我们白驹过隙般的人生(充其量3万多天)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责任,时间统计用得越久,我对这一点越深信不疑。虽然已经有了3万多小时的时间统计,我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对于刚接触这一方法的朋友我能够理解你们的各种困惑,把握这一方法的精髓,在于进行有效的统计总结反省行动,获取最大的收益。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能取得宝藏,而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时间统计法描述起来并不复杂,最难的是能够坚持下来。我原先也这么以为,直到我已经把时间日志iTimelog内化为习惯。第一关过了以后还有第二关,而这一关对人的考验更大。第二关就是“如何回顾和分析时间日志并产生行动”。
柳比歇夫的日程表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既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
·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没有间断。·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
·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柳比歇夫很早就意识到,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
·一生忠于一个目标,柳比歇夫自己是幸福的;在别人眼中,也是令人羡慕的。
·柳比歇夫随时随地利用“时间的下脚料”:散步时捕捉昆虫,开会时演算习题……英语就是他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成多少事情。
·柳比歇夫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对自己提问,追求真理。·柳比歇夫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经历过战争年代,但他把一切苦难化为成果。
·柳比歇夫通过日期、姓名、事件的标签,把资料、照片等种种材料合理地保存在头脑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样,从脑中找到对应的材料。
·柳比歇夫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
·柳比歇夫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更加珍惜时间,对时间充满崇敬。
·柳比歇夫严格地筛选自己的日程活动:避免串门和庆祝活动,但坚持写信。并且每个月都制订写信计划,把所有收到的信进行编号。
·他回信的原则是:紧急的书信立即答复,其他的暂缓回复;在写重要著作时,除紧急事件外,一切信件都暂时搁置。
·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让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时间比别人多了一倍。·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