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去年《纽约客》的封面了,今天人们也不用担心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可是20年之后呢?
君不见最强大脑那么多智能王,最后也都败在了机器人小度的超强精准计算之下。人和机器人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好吗?
我们今天培养孩子,也在焦虑未来,所以助长了那么多的培训班。可是当孩子们长大了,他手里的那个一技之长,或者是多才多艺有什么价值呢?貌似谁都不去想,而是被裹挟着,被追赶着,在焦虑和急躁中追着撵着自己的孩子:快!快!快!!
有个被家长逼着学琴的孩子说,学什么啊?!你看机器人都弹得那么好,你觉得我有它厉害吗?
最近和好友合作给初中生设计了一节团体心理活动课《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当时是针对好友的学生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的现状的,希望可以融入点理想教育,激发一下人生目标,培养一些良好习惯,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思考如何借助优势成就20年后的自己。
如果20年之后同学聚会,你当时什么情况?你要感谢什么优势成就了你的今天?给2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然后交给老师,我们来预约20年后的一场聚会。
如果能把孩子们的思绪带到未来,相信会对孩子们有所促动,当然,还要有系列的心理辅导去引导、促进。
巧的是,备课不久就听到了童书妈妈三川玲的分享,提到她自己去年的一篇文章就是20年后的同学会让你育儿不再焦虑。她从自己的同学20年后的发展的角度,希望家长可以看到成就人一生的既不是起跑线,也不是好成绩。
记得2015年在上海学习,很多幼教专家就提到了,我们要做面向未来的教育。幼儿园嘛,本来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一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的教育,只有立足未来,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受益一生。
其实,家庭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家长要时刻警醒,我们的孩子是要生活在未来的。那么未来需要什么?什么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东西?
常常在和家长分享的时候提到我的同学的成长道路和我的教学生涯见到的那些学生。我的同学,混得最好的,大多都不是当年品学兼优的,而是当年最淘气的。我的学生,小学考双百的那两三个都没考上大学。
家长有必要也问问自己,成就自己今天的是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是什么?
20年后,当简单重复的工作都被机器人取代,复杂的运算检索也由机器人完成,我们的孩子靠什么在社会立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