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奉佛,却没有出家为僧;一生在官场打转,却没有学会弄权高升;一生都在避世,却屡隐而又屡出。平和,伴随优柔寡断;优雅,化为忧伤缠绵。偶尔猛志刀子般一闪,终又复归于淡漠与旁观。——何大草
《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是现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何大草老师写的一本讲述诗佛王摩诘晚年生活的小册子。一本近三百页的册子,只有八万左右的文字,依本人对“书”的认知与定位判定,《春山》是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的,所以以“小册子”称之。有限的文字,极具何氏特色的书写形式,加上浅近的、生活化风格鲜明的语言,读起来是不需要字斟句酌的。当读到最后一页,掩卷沉思时,获得的阅读体验有一种无以言说的味道。
之所以“耗资”(从内心而言,这本小册子不是物有所值的,所以这样说)购买,一方面受惑于媒体的炒作,一方面源于这些年王维对我始终充满着一种神秘感,我时时想寻觅一把钥匙打开这扇神秘之门,以求慢慢揭去王维身上神秘的外衣,识得王摩诘真面目的冰山一角。俗话说希望越多失望越大,读完何老师的作品,阅读的结果和我初始投注的心理期许相去甚远。
唐朝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政治上和军事上演绎了大唐帝国的雄风,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它开启了“唐诗以后无诗歌”的文学巅峰时代。谈及唐诗,盛唐气象四个字是最为生动,也最为恰切的概括。“气象”足见诗歌在唐朝文学中所占有的位置和所起到的作用,也形象地描绘出唐代诗歌在中国诗歌,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所刮起的旋风。从唐朝社会发展的历史经络看,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尽管是以政治、经济和军事为依凭,但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质。不同的时期,涌现不一样心性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如椽大笔观照世情、涵泳生活、书写人生。仅大唐一朝,有据可查的诗人就有近万人,而且他们都为后世留下或多或少的诗歌。这些诗歌经过时间的淘洗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熠熠生辉。后来者在“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的同时,也从诗文中管窥诗人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情、人生百态,更可以从字里行间品味出诗人的心性情怀和人格风骨。
正是有了这样的“开卷有益”的价值引领,所以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当有条件品读诗歌时,自然就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就像蒋捷在《听雨》词中所描述的一般。从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到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从白居易的《琵琶行》、柳宗元的《江雪》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孟郊的《游子吟》一路吟诵,感受了不同历史阶段诗歌的气蕴,或深或浅地理解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歌幸”蕴涵的道理。当然,从品读不同诗人的诗歌中,借助诗家语的引领,也或多或少地对诗人的品行、心性和人格有了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深处对不同的诗人就有了不一样的评判。这种评判更多是基于自己的价值标准。也许是懵懂年龄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唯美诗句的浸染太深、太重,所以对诗人盛唐时期的大诗人王维就多了一份留意。
据实而言,对王维的认识唯一的渠道就是通过他留下的经典诗歌,从《相思》到《鸟鸣涧》,由《山居秋暝》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作涵养了无数人。一代代人借助这些诗歌的熏染,或轻或重地获得心灵的洗涤,本人也不例外。因为信息有限,所以对王维的认知也只能是散点式、碎片化的。因为恰逢盛世——盛唐,加上聪慧过人,王维本应该能够画出绚烂多彩的人生画卷。但是,性格决定命运,由于“命途多舛”——没有见过父亲的模样,三十一岁妻子亡故而未娶,五十多岁母亲离世,没有子嗣,加上安史之乱时任职伪朝让自己险些丢掉性命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让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多了几分戒备。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交往,如果心存芥蒂,想达成和谐共处的目标很难。正是这样,王维过上不走寻常路的生活——一般人因为“过不去”选择避世是因为“生逢乱世”,而王维自认为“过不去”时则选择避世是在 “大唐盛世”。与朝廷相处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应该是王维后半生处世的主要方式。选择这样的方式摆渡人生,要有很好的保护自己、寄寓肉身的栖所,辋川就是王维安放灵魂、精神栖居的“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种乌托邦的心理寄托,而王维的桃花源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因为综观王维的生命履历,他很多的时间都安居在自己的辋川世界,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辋川的花草树木上,在那里吃斋念佛、吟诗作画。远离了尘世,少去了红尘浊臭味的熏染,多了几分清静和安谧。“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首首充满禅趣的诗歌在晨昏、阴晴的转换中,从辋川花花草草中散布到四周。“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王摩诘的诗歌借助大自然的气韵飘出辋川,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王维及其诗歌的判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王维和王维的诗”。不过,由于王诗主禅趣,所以很多人读王诗感受到的除了清新雅致,多少带有颓废的兴味。不论后人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定位,王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王维的诗更是中国诗歌谱系中不可缺少的因子。而何大草老师的这本风格奇异的小册子所呈现的晚年王维生活的境况如果是真实的,真的多少颠覆了后人对王摩诘投注的情感认知。如若不信,请走进何大草老师所写的小册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