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对文字的感觉,从小的时候就有了。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这是老师的一份欣慰,也是我的一份自豪。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念过我的一篇续写后,临时起意让我讲讲心得,大约是希望给那些写作困难户一些启发。我想了想,刚想就那篇文章,讲一讲我的构思过程,谁知我还没有开口。老师马上就说,文章来源于生活,我能写的那么生动,一定有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这种感觉是编不出来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写作文的时候就要自己编——也就是想象,不要光想着抄,一看老师出的题目,马上动脑搜索起作文本作文报上别人的事儿和心思。一直想着抄人家的东西,万一搜不出来,那可不就是无事可写了吗?
老师的一番话,却把我这番话堵在了嗓子里。 那时候的我在老师的眼里,就像一个得意门生,我敬重那位十分呵护我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闭口,避免我说出来的话,因为与他的观点相反而令他难堪。现在想来,老师那么说,其实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真实感受的动力,有感而发的能力,恰是实破人云亦云,摆脱工具式文章的利器,而这种创新能力,将为学生们打开在作文上的坦途。
不过那时,我在心里还是悄悄否定了他那一番言论。
到现在,父母还总爱说我认死理儿——遇到什么事儿都有自己的主意,还犟得要死,想法也不着调儿。
有一段时间,我也为自己的不着调儿苦恼,感觉别人看我的目光都有些异样,可能会觉得我不正常吧!不过长大后,多读了一些书,我才明白,那叫个性。而别人口中的想法不正常和不着调儿,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有一段时间盛行的右脑开发,展开的音乐、绘画等课程,发搅的正是这部分思维能力。
我小时候写作文儿,很少去抄别人现成的事例和思路,但也有借鉴。比如把别人常写的事例改成神似的别人没有写过的事儿——这种事儿也确实是从生活中找来,找跟别人不一样的随心所欲地写就好了嘛!反正又没人去查人和事儿的真假,这就给了我极大的自由,也更敢在作文中胡说八道地扯了,只要合理就好。
因为敢扯,写出来的事例,对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每周五的作文课上,我的作文就成了大家的期待。但也有让人质疑的时侯,有一篇作文中,我对农村称呼中的"他婶,他叔……"等转换不过来,也不知道这些称呼究竟指的是谁,课堂上又找不到人问,就乱用了一通,结果,文中出现了五次稀里糊涂的称呼,硬是把同学们给绕晕了,他们纷纷提出异议。老师为了维护我范文第一人的地位,就告诉同学们说,用的没错呀,回家问问家长就懂了。
至今我都打心眼儿里感谢这位老师,正是他发现了我的这点儿不着调,并在言行中极大的鼓励了我,让我意识我天性中的不同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可能是我的一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