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是,纷乱琐碎信息带来的繁忙假象只能给人虚幻的慰藉,真正有价值的是深度和专注。
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看这种书,因为与所谓的成功学、职场经靠得太近。但连续看到一些佩服的人都在推荐,比如王烁、何帆、采铜,周三坐高铁前顺手就带上了,恰好100分钟看完下车。对于书中观点,基本赞同,那就是我们需要深度工作,也能做到深度工作。我相信,不管是谁,都一定有过非常专注地干某件事的体验,哪怕是玩游戏或者打麻将,那你就并不欠缺深度进入某个场景的能力,所以,你一定要去试一试,自己深度工作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我远未做到深度工作,但恰好有一些小经验或许用得上(最后一个段落和盘托出)。
一、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是相对浮浅工作来讲的。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我简单解释一下:“深度工作”就是营造一个“真空”环境,让你的“小宇宙”爆发,你的产出具备“主动增值性”、“自我赋能性”、“不可复制性”,也就是你的工作结果既让老板满意,又提高了自己能力,你的同事们还都做不到。
比如,优秀作家就常常深度工作,作家的打字员就常常是在浮浅工作。
我仔细回想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几乎都是浮浅工作。长此以往,哪怕我再爱学习,也只能成为“普朗克的驾驶员”,而无法成为“普朗克”(这个经典笑话就不展开了,有种东西叫度娘)。
二、你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
只要你真正理解了“深度工作”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完全没聊头,一看就很牛逼嘛。但作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有可取之处。
-
深度工作有价值
作者认为,当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行业中最优秀的;拥有资本的。
第三种就不要想了。要成为前两种需要两项关键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如今衡量一款软件质量有一项指标叫“用户友好性”,即是不是简单易上手,这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人们被惯坏了);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这两项关键能力,都需要深度工作。
-
深度工作很少见
你平均多长时间发一条朋友圈、微博?多长时间参与微信、QQ群内互动或看人家说了什么?你会不会因为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推送信息而中断工作……
即时通讯的兴起,催生出联结文化。只要大家在一起,你提出某个问题,立即有人回应,多好,问题解决了,哪里需要那么多的深思熟虑?同时,你频频提问,看上去好忙啊,真是一个好员工。
这些,都是以牺牲真正的价值为代价的。 - 深度工作有意义
从神经学角度看,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对于我们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每天工作为什么总是很累?因为你关注的都是浮浅的事务,这些让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而全神贯注会让你避免那些生活中难以回避、细小不快的事。
从心理学角度看,根据契克森米哈赖对“心流”的研究,很多人都不知道,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从哲学角度看,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神圣感,也就是你可以创造意义。
三、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作者讲了4条准则: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对于原书的这个架构,以及绕来绕去的内容,实在不敢恭维,还是让我来稍作梳理吧。很简单,就三步。
第一步,选定模式
禁欲模式:工作时与世隔绝,像僧侣一样;
双峰模式:在两种模式中切换,既像僧侣一般与世隔绝,也有正常生活;
节奏模式:定期,最好是每天,都固定做同一件事;
记者模式:只要有空闲时间,立即转入深度工作。
从个人经验看,禁欲模式肯定做不到,记者模式难度太高。双峰模式和节奏模式相对容易实现一点,但要注意两者并不同,双峰模式的思考深度和强度更高。我的建议是,正常工作日采用节奏模式,休息日采用双峰模式。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9点到10点会独自在书房研究“丝袜的制作工艺”,每周六周日上午8点到11点会潜心研究“黑色丝袜的欲望指向”。第二步,严格执行
1、把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帕累托法则大家都知道,也就是二八法则,一家公司80%的利润可能只是来自20%的客户,一个国家80%的财富可能只是掌握在20%的国民手中,真实世界就是如此,大多属于幂律分布,而非正态分布。你需要做的,就是识别那些属于极端重要的20%的工作,用深度工作法去干。
2、抓住引领性指标。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有两种指标可以衡量成功程度: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比如,你要提升面包房客户满意度,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分数,引领性指标则是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对个人而言,引领性指标就是——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3、醒目的计分板。在一个公开的、随处可见的地方记录、跟踪引领性指标,时刻提醒自己,让所有人监督自己。
4、定期问责。我曾自以为是地说过一句话:彪悍的人生就是复盘和复利。定期问责就是复盘,对自己的深度工作情况进行审计,检讨反思,确保深度工作真正实现。第三步,设定硬性完成时间
这个方法据说来自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的兴趣包括拳击、摔跤、健身、舞蹈课、诗歌、阅读和他毕生所爱的自然学,每个方面人家都做得不错。秘诀在哪呢?原来,他首先会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完成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就这么简单。这个方法我试过,屡试不爽,原因我认为就是一种“助推”,暗示甚至强迫自己必须调动全部心智,忽略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专注于那件真正重要的事。每次这样下来,除了高质量完成工作,你可能还会对自己的潜力和人的弹性有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到此精华就讲完了,关于怎样把深度工作法用好,我有一些小建议,仿佛亲测有效。
建立心理优势。要干成一件事,这点必不可少。就是你在干一件事时,要赋予意义,要一想到干这件事就能让自己傲视群雄。比如,我一个朋友坚持每天04:45早起写作,他说每天起床想到别人还在酣睡就很兴奋。这就是强大的心理优势,让他动力澎湃。再深入一点,你干的这件事在其他人眼中是不是真的厉害并不重要,只要你自己能建立心理优势就行。
尽快养成习惯。什么事情最简单?养成习惯的事情。比如刷牙,最初教小孩刷牙特别难,后来你不说他主动也会刷。任何事,只要克服最初的阻力,直至变成习惯驱动,就简单了。习惯养成有两个难点,第一是最初那段时间,可以通过由易到难克服;第二是有时确实坚持不了,可以偶尔自我欺骗一下,比如你想养成每天玩1小时QQ麻将的习惯,有一天工作特别忙眼看完不成,不妨让你妈登录你的账号玩1小时,这样就不会中断,第二天也不会觉得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如何训练专注。这本书讲了专注的好处,但我们有可能无法专注。很早以前,读刘未鹏的《暗时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谓暗时间,就是一个人在吃饭、走路、洗澡、化妆等等时间都可以用来思考,如此下来你就比其他人多出若干思维时间。这当然好,但不容易做到,就以走路来说,你总忍不住四处张望,一望,心神就散了,要是看到一个美女和别人在一起,羡怨妒怒恨五味杂陈还怎么专注。我建议赶紧买一个AIRPODS——这是在拿到IP X之前个人认为近年APPLE最好的产品,虽然降噪不专业,但胜在灵巧,简单隔绝外界声音影响也够了。每次走路就听有声书,眼睛只埋头看路,间隔15分钟暂停概括简要内容,逐渐专注力就会增强。
-
怎样远离社交媒体。这块主要是手机的问题。大概一年多前,我就把手机所有APP推送功能关了,你放心,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你误不了,只会晚知道几分钟,对大多数人来说,你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大半年前,我强制把手机桌面布局限制在一屏,这样就不会划来划去,你放心,每个人常用软件就那几个,你要说影响你的办公效率,我只能呵呵;越是浪费时间的软件越不要放到随手可触的地方,如果需要高频使用,那就换到很不顺手的位置,一段时间熟悉后再换到另一个不顺手的位置;微信每天定期关一段时间,订阅的公众号绝不超过10个。是不是很讲科技卫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