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此时,你一定在看手机,否则你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你有没有计算过,除了必要的通讯,自己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多少?比如每天刷多少遍朋友圈,看多少次微博,打开多少个网页……
此外,再想想你有多久没读过书了,或者你现在正在读的这本书读了多久了?你是否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认真读完一本书。
然后,关注一下自己的记忆力,看完一本书能记住多少呢?我办公室的同事,总是唉声叹气的感叹自己老了,说自己丢三落四,很多事情都记不住,看书也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可是她才25岁。
不管你是怎样的,我想说的是,我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注意力被分散的七零八碎,一直过的很不清醒,浑浑噩噩的。
主要表现就是,抓住一切空闲时间看手机,刷朋友圈看微博,吸收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知道自己不能放弃学习,所以坚持看书,但是通常一个月才能看完一本书,并且无高质量的输出。
久而久之,就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又说不清楚在忙什么。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和人交谈的时候,常常走神,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产生沟通障碍。记忆力越来越差,经常忘记大事小事,甚至记一个人的名字都要好几遍才能记住。
而我这一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人生才刚到冲刺时期,如果继续允许自己在浮浅事物上花费时间和精力,那将导致整个人生在浅薄中沉沦,庸碌无为直到死亡。
02
现在,你需要的是放下手机,感知当下,剖析自我。
为什么我变得越来越笨了,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生活很无聊,但又时常感觉很忙很累,回家就想葛优躺……
因为,我们的思想和工作都缺乏深度。思想上缺乏深度导致目标不明确,常做无用功;工作上缺乏深度导致效率低下,创新性不足。
而导致缺乏深度的原因大都是易被我们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我们每天刷微博,看朋友圈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轻松,但其实在打开这些社交平台后,首先就已经在消耗时间和精力了,其次大脑会将网络上获取的浮浅信息保存下来,形成干扰项,使我们难以进入深度工作。而这个过程大部分人意识不到,他们的大脑被各种各样的浮浅信息塞得满满当当,根本容不下有深度的专业知识了。
倾向于选择便捷的方式
网络上有很多干货分享的文章,点击率通常居高不下,我们都希望从别人分享的干货中找到捷径;遇到问题时,我们总喜欢百度一下或者知乎一下,动动手指就能轻松的解决问题;再不然,身边人也是利用的资源,虚心请教总也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大脑长时间接收现成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是导致缺乏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
无计划忙碌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忙,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在开放的办公室中,你随时和同事沟通自己的想法,不断收发邮件,不断安排或参加会议,打电话给客户……这一切让你看起来非常忙碌,你以为忙碌就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只是对茫然的一种心理慰藉,且自己的时间被分解的七零八碎的,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里,你根本做不到深度工作,所做的工作只能流于浮浅。
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去医院看病,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专家号永远挂不到,甚至很多时候提前预约都没办法,而很多普通门诊却门前冷落。我们习惯相信权威,与看专家号一样,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盲目崇拜各种专家,对他们说的话深信不疑,照单全收。在缺乏质疑和批判态度时,我们自然不会主动去深入研究一个事物的好坏,由此阻碍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要求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所以,深度工作是不容易做到的,是需要训练的,此时若你陷于浮潜工作无法自拔,若你还有一颗渴望成功的心,那就放下手机,暂停无计划的工作,好好思考一下,然后再次出发。
03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最致命的缺点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成功是遥不可及的。而世上成功的人往往抓住你所忽视的事物,他们都深谙一个道理,深度工作十分重要。
J.K.罗琳为了完成《哈利·波特》的创作,在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好的情况下,入住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只因为那里能让她摆脱干扰,进行深度工作。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在这里建起一座“塔楼”,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只为了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创作出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还有我们熟悉的乔布斯和马云等成功人士,也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为了防止身边的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乔布斯的房间里只放置了一盏台灯,这样他的精神能高度集中,从而达到深度思考。在杭州的阿里巴巴产业园区,有一排独立的小房子是专门给马云进行深度工作的场所,马云在这里打太极拳,孵化创意点子。
分析成功者具有的品质,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要么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在该领域的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了精英层次,他们的产出遵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要么是手里掌握着复杂技能,能操控复杂工具的高级技术工人。
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产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而这项任务需要深度工作。
04
深度工作能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复杂工具,在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
但是,要做到深度工作并不容易,有人认为放下手机,停止无计划无意义的工作我们就能开始深度工作,其实不然,不信你现在可以试试,放下手上的一切事物,用最舒服的方式坐着,然后闭上眼睛,去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只关注自己的呼吸,一旦脑海中出现其他的事物便立即停止这个实验,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刚开始的时候,我只能坚持十秒左右,说明大脑中有太多干扰项,而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后,现在我能坚持四十秒左右了。
所以,深度工作是一门技能,是需要刻意训练的。
首先,放下手机,远离社交网络。
放下手机,不仅是在工作的时候要放下,更重要的是要在走在路上的时候,坐公交车的时候,等餐的时候也放下。刚开始你可能很不习惯,总忍不住想去点亮手机屏幕,这时候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抵制这种冲动,你要告诉自己:我不要被手机绑架,我需要专注来赢得成功。
在不断掌控自己的意志后,你会慢慢习惯不刷朋友圈,不逛微博的日子,自然也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点赞和评论,你会发现自己消失的那段时间并没有造成多大损失,也极少有人关注你的动态和去向,而自己的时间却逐渐变多,工作更专注,出错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此外,在坐公交车和等餐这种碎片化时间里,不看手机,你可以反思一下之前的工作,进而计划之后的工作,又或者什么都不想。总之,不要让大脑在网络信息和工作上频繁切换,因为一旦出现切换模式,你将重新调整心态进入工作状态,并且这个调整的过程也是浪费时间的。
其次,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所谓的关键少数法则,就是引导我们关注对自己最重要,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完成。
经济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定律:二八定律,即20%的人口占有世界上80%的财富。这个定律对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成立的,即20%左右的活动为实现目标做出了大部分贡献,也就是说,在我们列出的诸多活动中,只有关键的两三个将决定我们能否实现这些目标。
采取关键少数法,能迅速找到自己最主要的目标,和实现目标最主要的方式,即二八定律中的20%,没有其他小目标和无用方式的干扰,我们就能在深度工作中基本实现人生的主要目标。
一生做好一件事,是最不容易的,也是最有成就的。
第三,养成习惯
习惯,就是不易改变的,长时间形成的行为,甚至不需要做出努力就能轻易使用的。
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不断练习,比如你准备在哪里开展工作,工作多长时间,开始工作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选定的地点,设定的时间长度,制定的规则会在你每天不断的尝试和练习中,形成深度工作的习惯。此后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规则下,你将轻松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为解决困难工作开山铺路。
当深度工作成为一种习惯,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第四,充足的休息时间
深度工作是能够创造出对世界有价值的苦功夫,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定期放松大脑。
当我们努力使自己不眨眼睛的时候,时间越长眼睛越是酸痛,不眨眼睛也变得越困难。同样的,大脑在经过长时间深度工作后,会出现疲惫状态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这时候,你需要停下来,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的能量,休息也是为了下一次更高效率的进行工作。
我一直很不赞成加班工作,因为在工作一天后,身体和大脑本身已经处于疲惫状态时,加班无疑是浪费时间的浮潜工作,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很好的完成工作,所以我更倾向于果断的结束工作,好好休息,然后第二天以饱满的精神提前开始工作。
05
今天是10月1日,9月6日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朋友圈关闭了,手机上也只保留必须要用的软件客户端,其余的全部删除。
在近一个月里,我发现自己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以往总是抱怨做不完的工作,现在可以在下午下班之前全部解决掉,甚至提前做完所有工作。越是深入的学习,越是发现自己懂得太少,进而促使自己如饥似渴的吸收有用的知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于是困扰我很久的拖延症慢慢被治愈,我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时间,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此外,以往我一般一个月才能读完一本书,并且在读书的时候总是看手机刷朋友圈,现在我能一周看完一本书,虽然速度不算快,但毕竟是在学习深度工作的开始时期,与以往相比已是很大的进步。对于写作来说,就更难得了,我在练习深度工作以后,上个月写的文章数比以往一年写的都多,并且写作的兴趣和质量还在不断提升。
在践行深度工作中,放下手机,远离社交网站后,我并没有损失多少东西。相反,在深度工作中,我不断发现事物存在的意义,以更纯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事物,我的身体和头脑在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我对生活的满意度得到最大提升,我的心情得到极大的愉悦体验。
从此,茫然、焦虑、低落、无聊都将离我远去,我将在深度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