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大家都在开心的吃饭。发现坐在旁边的孩子闷闷不乐,若有所思,爸爸提醒她怎么不吃呢,她突然转向我这边,满脸委屈无助,眼眶含泪,带着哭腔跟我说:“妈妈,茂茂总是抢我的跳绳,我问她要回来,她还不给我......”
两天的周末她从未提起,我们也没有看出这个小人儿有心事,也许她也在回避或选择暂时忘记这件不愉快的事,但这件事的影响并未消失。
在这个时候说起,因为第二天就是周一,她想到了明早要去幼儿园可能还会碰到这件事,而之前发生的事情和它带来的难受感觉重新浮现,她害怕再经历伤害,焦虑而不知所措。
我知道茂茂是个霸道强势的孩子。看着孩子的表情,我能感受到孩子面临了一件对她来说很大的压力事件。
我刚开始情绪也很复杂,想着当时她顶着很大的压力,心里一定很难受;而回忆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让小小的孩子去承受这些,作为妈妈,很是心疼,如果可以,我宁愿替她承受或者直接去找对方的家长理论、告诉老师.......;我同时也很生气,为什么别人从你手上抢走,你就不会从别人手上抢回来......
但是,理智告诉我,我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也不能代替她解决问题。成长的路上,她更需要学会自己应对挑战。
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知道,解决这类事情,除了与孩子的性格有关系,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科学的引导。
一、父母要做一个镇定的引导者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家长面对问题的状态非常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能量港湾,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信息来判断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事情是否可以解决。
父母是镇定自若、愤怒不已还是惊慌失措,会传递给孩子不同的信息,造成完全不同的影响。
你若镇定,孩子会觉得事情并没有想象的可怕,是可以控制和解决的;你若急躁愤怒,斥责孩子,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自卑,感受到被父母拒绝,会更害怕和退缩;若你自己焦虑紧张,它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对事情也无能为力,孩子会感到无助,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是不安全的。
我想起前段时间有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向我咨询孩子入园焦虑的问题。孩子入园一周,中途发生了两件小事——被别的小朋友拿了自己正在玩的玩具,以及被另一个小朋友划到下巴,此后这个孩子哭闹着怎么都不肯上幼儿园了。家长无奈,只能让孩子在家休息一周;一周之后再送去,孩子哭闹得更厉害。家长每天早上用担忧的眼神目送孩子哭着进园;白天焦虑的无法上班;晚上提早下班来接孩子,一接到孩子就着急的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样。家长溢于言表的焦虑心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幼儿园和他的幼儿园生活是缺乏信心的和不知所措的,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他更觉得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科恩在《游戏力》中描写过一个“小鸡实验”用以说明这一点:
当一只小鸡受到惊吓时,它会通过捕捉周围的信号来评估现在是安全还是危险,如果发现其他小鸡也在害怕,它会继续僵固在恐惧情绪中;而如果它发现另一只消极在四处走动,它会很快“自我解冻”,变得活蹦乱跳起来。
所以,在孩子感到紧张焦虑的状况下,科恩认为父母扮演“第二只镇定的小鸡”很重要,这样可以帮助引导孩子冷静下来。
由于工作中接触过一些这类案例,我面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解决思路。
我很镇定的和孩子面对面坐着,握着她的手,听她断续的说完,用肯定的眼神温和地告诉她:“妈妈能理解你,我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不用担心,妈妈会帮助你一起面对和解决”。
二、帮助孩子面对和疏导情绪
当人处于压力环境时,理性会被泛滥的情绪淹没,很难理性的思考。尤其对于孩子,他们的能量被糟糕的情绪已经消耗殆尽,更不用提如何解决。
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她回忆和疏导情绪,虽然这会不舒服,但是对她走出焦虑紧张很有帮助。
“她抢了你的绳子之后,你做了什么呢?”
“我去跟她说了,问她要回来。但是她不给我。”她有点怯怯的说。
我想她当时就是这么怯怯的去和对方要回来的。
“你怎么跟她说的呢,她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跟妈妈学一下吗?”
她学了一下当时的情景,果然她就怯怯的尝试了一次,而对方并不把这个要求放在眼里。
“那你可以去拿她的绳子跳吗?”
“可是我不想要她的绳子,我只想要我的,那是我的。”孩子生气的回答。
我感受到她觉得自己被侵犯而生气,想维护自己,却又很无力。
“你的绳子被抢了,你感到很生气;你试图去跟她要回来,但是她不讲理,不还给你,你感到不被尊重和委屈和无奈,对吗?”
我帮助她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看见她眼里泪花更大,身体甚至有些颤抖。
“嗯,我该怎么办呢?”她点点头,期待我告诉她怎么解决。
“你去找过老师了吗?”我抱过她,心疼地询问。
“没有。要是我去找老师,她拦住我不让说怎么办,她还说,必须得听队长的,否则不许再加入‘爱莎队’了......”
她在班里加入了“爱莎队”,而茂茂是副队长,平时她总跟我说得听队长的。对她来说“听队长的”这句话是一个不可违抗的命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妈妈能看出来,你有些害怕和担心是吗,你担心什么呢?”
“我怕她不让我去找老师,拦着我,我怕老师也不能解决;她是队长,我担心我不听她的话,以后不让我进‘爱莎队’了,我没有朋友玩了......”可以想象,当时孩子内心是很无助的,那么多担心让她不知道该怎么做。
“宝贝,妈妈特别能理解你当时的心情。你很在乎你加入“爱莎队”这件事,也认为队长的话必须要听,所以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那只是个游戏,妈妈小时候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
我结合自己童年的经历,给她编了一个霸道小孩的故事,用故事的语言告诉她队长其实就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小朋友,当她尊重队员,公正的履行队长职责的时候,人们才会把她当成队长;而当她无理,就会被大家反对,她队长的权力就消失了,说的话就没有作用了。她听得很认真,并不停的问我后续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孩子的心情慢慢平静。在我回答她的问题之后,她还主动跟我分享了一件相关的事件:因为挨着床睡,茂茂曾经还藏起过一次她的睡衣。宁宁和她是好朋友,看见了也很生气,于是两个人一起把睡衣抢过来。
看到她有力量去回顾这些事情,说明她不那么害怕了。
孩子难过无助的时候,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身体上的联结,比如抱着或握着孩子的手,给孩子安全感;和孩子一起去看看他内心世界在经历着怎样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孩子把内心情绪描述出来。
当情绪被梳理清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担心和恐惧是什么,以及这些担心是不是合理的。
当孩子被理解了,才会感到放松,才更有力量往外探索和寻找解决办法。
三、了解事情过程和细节,教会孩子恰当的应对技巧
帮助孩子回顾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楚自己经历的复杂情绪,从焦虑情绪中走出来;还可以帮助孩子发现哪些地方的应对技能是可以提高的。
在孩子放松和有能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应对的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你现在觉得可以怎样解决这个事情呢?”
“我应该去问她要回来,多要几次。可是如果她还不给呢?”
“嗯,很好。你之前只小声问了她一次,其实我们可以严肃大声的告诉她,‘我很生气,这个跳绳是我的,现在还给我。’不论她给不给,你先要语言表达出你的态度。”我认真的告诉孩子,不要默默的忍受,需要表达出来。她有些明白的点点头。
“如果她还是不给,我们还可以想其他办法,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我继续问。
“我可以告诉老师。.......可是如果她拦着我呢?”她又提出一个担心。
我告诉她这样她可以大声喊老师,或者直接推开她去找老师。
“可是老师说不可以大喊大叫,不可以打人、推人。”她有些为难,在她眼里老师的话是一定要遵守的。
我向她解释,为了不影响别人,保持良好的秩序,我们一般要遵守老师说的规则,不大声喧哗,不主动打人,但是当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时候,这些规则可以突破,比如遇到坏人我们可以大叫,别人主动打你你可以还手等等。
孩子这回安心了,她觉得自己的担心被一一解答了。
接着我们按照她的描述演练了一遍。
爸爸问她,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你知道怎么处理了吧?
“嗯。只是如果我这么做,她真的会还给我吗?老师会理解我吗?”她还有一个担心。
“你先去这么做,做了之后就知道结果是怎样的,妈妈觉得做了结果会更好。如果你觉得还有问题,我们之后还可以继续讨论。爸爸妈妈永远会在你身边支持你。”我们她鼓励不用担心,只需要去做。
第二天,孩子回来很愉快的告诉我,今天她保护了自己的绳子。她把这事告诉了“爱莎队”的大队长,她认为自己得到了大队长的支持;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她还说“帆帆遇到问题可以去告诉老师,萌萌遇到问题也经常去告诉老师,我也可以。”
四、为了预防这类问题,我们平常可以做什么
孩子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作为父母,平时就有责任多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以下方法会比较有帮助。
当然,前提是父母自己要有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件,带着这份自信和力量去培养孩子才有效:
1、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每天和孩子有固定的交流时间,既加深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又可以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沟通: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接受道理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或者是编一些相关主题的故事来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扰,比如《不要随便命令我》等绘本就是很好,家长也可以看看《故事知道怎么办》有关“治疗性故事”的书,学习用故事的方式来解决一些挑战性的问题。
3、多带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提升见识和胆量;
4、多鼓励孩子交不同的朋友,朋友多的孩子不容易被欺负,也更容易在困难的时候取得帮助;
5、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自理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日常锻炼、参加运动类兴趣班等,提高身体素质和自信心。
.......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孩子可能适合不同的方法。
但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智慧,并且相信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力量和方法,孩子一定会学会处理自己经历的压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