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的画在他生前并没有大受欢迎,恰恰相反,很多人接受不了他的绘画风格。
有一个故事,是他的一个学生讲的。
说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临走时,黄宾虹想把自己的画送给这位客人,客人摇摇头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
黄宾虹只好尴尬地把画又收了回来。
在他去世以后,家人根据他的遗嘱,想把他的画捐赠给博物馆,博物馆都拒收了。
后来他的夫人多方奔走,浙江博物馆才勉为其难地收下,堆在仓库里,连封都没打开,一放就是30年。
其实黄宾虹早期的画还是比较清幽淡雅的。
只是随着绘画风格的日渐成熟,他的画作渐渐变得“黑密厚重”,所以有人称他“黑宾虹”。
作为一名绘画理论家,黄宾虹不以卖画为目的,他捐给博物馆的几千幅画,有很多幅上面都没有题款。
可以说,他的画作是自己的绘画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黄宾虹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到绘画当中,并尝试各种笔法、墨法,追求极限,以寻找规律和变化。
所以我们看他的作品,各种笔法,各种墨法经常同时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在这幅画中,画家以一贯的篆籀笔法入画,使得画面充满了沉雄朴厚的金石气。
而七种墨法: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几乎全部用于画面之上。
笔法墨法多变,墨与色交错在一起,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层次丰富,更显山的雄浑和厚重。
虽是层层积墨,但是画面仍然很透。且因为山路、平台、小桥、流水等等留白,使得画面厚而不闷。
这是一般绘画者很难做到的,往往积着积着就闷了。
在绘画境界上,黄宾虹很讲究“浑厚华滋”认为它最能体现民族精神。
我们看这幅画,山也好,树也好,墨也好,色也好,整个画面与山浑然一体,为“浑”。
笔墨厚重,景物深远,为“厚”。
笔法墨法多变,墨色与色彩交融,为“华”。
画家在用水方面也极为讲究,整个画面水墨淋漓,为“滋”。
黄宾虹是近现代大写意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黄”,在以金石入画方面也与吴昌硕齐名。
另外,黄宾虹在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画论、画史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在学术上的高度和影响力,在近现代中是首屈一指的。
当然,也有人对黄宾虹的画作提出质疑,认为他过于强调笔墨,使得他的画作沦为一种纯粹的“墨戏”。
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