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愿望论“童话”
——读《女巫一定得死》有感
《女巫一定得死》是本月共读书目。最初听说这本书,以为是小说之类的书。但是想想我们的共读书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叙事者总部应该不会把一本小说作为共读书目。网购回来看到副标题——《童话如何塑造性格》,才明白这是一本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的书。因为童话故事中“女巫”作为恶的主角是普遍存在的,而最后结局就是邪不压正,女巫终究会被制裁,甚至死亡,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理与道德上的成长。这是我读完全书后,弄明白的以“女巫一定得死”为题的真正目。
童话我们都认为是写给孩子看的,都是浅显易懂的,所以我也以为这本书应该也不会太深奥。但是真正阅读,我才知道这本书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易读,因为这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角度来深刻剖析童话的一本书,有些领域我是比较陌生的,因而读起来有点一知半解。读完全书,脑海中还是比较混乱,作者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回到篇首重读三篇序言,我终于有点眉目了,原来作者想要达成三大愿望。。
一是提供理解童话的不同角度。确实,书中每讲到一篇童话,都会充分发散,从很多角度去阐释童话中涉及的要点,还会联系其他童话中有类似要素的内容。很多时候。刚刚还在讲这篇童话的内容,一会儿从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主题,要讲到其他童话上去了。,因而每一章节都会让人感觉有点散,但是最后又不着痕迹地回归到主题。读着读着,我还会哑然失笑,感觉读这本书,弥补了我小时候没有细读童话故事的遗憾。因为书中要分析童话,自然要描写童话故事的内容,像我这样的70后,对于书中所说的大多数童话,都是有一点了解的,但是肯定不可能都细读过,所以故事的细节其实是不太知道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很多章节都会反复提到有些童话故事的内容,我也在童话的细节中走了一遭又一遭。
二是重新造访这些童年时代的故事,揭露我们小时候听故事时被刻意掩盖的隐藏意义。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有了很多不同的阐释,当然作者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比如科洛迪版的《木偶奇遇记》中明白指出懒惰是严重的心理缺陷,可能造成道德上的堕落或心理问题。匹诺曹十分懒惰,对工作和学习都没有兴趣,只想整天待在床上。当然,除了懒惰,匹诺曹还有其他缺点,比如他爱说谎,但是书中重点突出他遭遇麻烦,无法成才的主要原因还是太懒惰。所以作者以鼓励勤劳为主题。后来,匹诺曹的救赎来自于辛勤的工作,他汲水,编织篮子,制造轮椅好带养父出去散步,他甚至每天早上5点起床,好把事情做完。匹诺曹的改变是从懒惰到勤劳。而迪士尼版的《木偶奇遇记》并不是强调懒惰是重大的性格缺点。影片中的匹诺曹最后来到快乐岛,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他不听话又任性。迪士尼认为匹诺曹最大缺点是爱说谎,说谎的结果是鼻子变长。我们现在所看的其实都是迪士尼的版本,我们都深刻记得说谎让匹诺曹鼻子变长这个经典的剧情,现在的父母往往还会在孩子说谎的时候用鼻子要变长来教育孩子呢!而说谎这个主题在原来的200多页的书中只占了几页,懒惰的主题几乎每一页都会提到或者暗示。为什么这么经典的一篇童话在主题上会有不一样呢?作者也做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因为在科洛迪创作《木偶奇遇记》的时候,大家认为小孩子懒惰不只是个人问题,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父母必须仰赖小孩子帮忙在农田和家里干活。工业革命之后,劳动地点由家庭转移到工厂,小孩子也必须离家工作,贴补微博的薪水。当时的儿童长时间工作,虽然本身经常受到剥削,但对整个国家经济却有很大的贡献。读到这里,我这样年纪的人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比我小很多的孩子自然是怎么也无法理解的。因为现在不到法定年龄工作,是违反未成年人法的,是会得到处罚的。当然,假如法律允许,父母也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工作的,因为现在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年之前就是接受教育,别说工作,就是简单的家务劳动都不大让孩子参与,所以现在的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缺失,国家层面意识到严重性,因而又开始强调劳动要教育的重要性。科洛迪以批判懒惰为主题写《木偶奇遇记》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的。但是迪士尼改编童话上映影片的时候,《儿童劳动法》已经在美国施行了很多年,社会已经不再认为小孩子应该工作,懒惰已经不再是孩子迫切需要改正的问题了,而说谎、抽烟、毁坏财物等是比较严重的罪行,需要更多关切。所以这个故事搬上荧幕,懒惰这个主题就彻底消失了。真的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内容!两个版本虽然主人公相同,也都是讲孩子改变的故事,对孩子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由于时代不同,宣扬的主题完全不一样,这反映了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儿童成长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关注。同时,这也说明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教育意义。当然,在我看来,现在孩子的懒惰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如果能够找到科洛迪版本的《木偶奇遇记》细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木偶奇遇记》的改编我是能够接受的,因为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但是书中讲到有些内容隐藏的意义,其实我是很难接受的。比如《海的女儿》主人公之所以无法成为王子的新娘,就是因为女主角没有双腿就暗示她没有阴部这样的内容,我觉得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也许心理学家会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但是普通的阅读者,尤其是孩子,一般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也不会去进行这方面隐藏意义的挖掘。这样的阐释,反而有点破坏童话故事的美。
三是让读者接触一些已经散失的童话故事。这一点其实我也是认同的,通过此书,平时根本不可能看到的童话,我们也有所了解。尽管孩子不大会看到这本书,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或者父母亲,有更多的知识积淀,和孩子们讲童话的时候,应该是更有底气,也更能将故事讲得生动,教得有趣的。
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取决于个人的背景、经验和阅读时的情感状态。阅读这样一本20来万字的著作,作者的三大愿望,确实让我有了不少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