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上《感觉要火》文案课前一晚去剪了个头发,理发师说:您怕不是在脱发吧?我一脸懵逼:我自己怎么没感觉到?来来来,我用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帮您看一下。我坐在他所称的高级货上听他巴拉巴拉给我讲述了大约五分钟的头皮毛囊分析。大致意思是,因为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我毫无意识地掉发,再不治疗可能会秃顶……我诚惶诚恐地看着他:虽然我端起了保温杯,但脱发我不接受。他说,治理脱发,会员价三百八!
那我明天再来……
或许我的确有脱发的真相,但我也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套路我,所以我没选择当场相信他的话。
对于习惯套路别人的文案人,也无法清晰地分辨别人是否套路了我。
就这样惴惴不安的去上了《感觉要火》的课。以下是对课程的感悟,只言片语,不足以全部道明本次课程的感想,选择了一些方向做总结。
两天下来,我更愿意相信,比起文案课,这也是一堂营销课。这两者也并不矛盾,文案属于广告,广告属于营销。离开营销谈文案显然站不住脚。而真正适合市场的,每一次撩拨你内心那根炫的文案背后并非你饱读诗书后的舞文弄墨,更不是哗众取中的抖机灵。它,依然有章可循。
每一句文案背后来源——洞察。
从前,我以为只有文笔好的人才能做好文案,我也深谙自己仅有的那点墨水恰恰还撑不起这个职位。阴差阳错,从负责渠道管理到品牌营销,一路跌跌撞撞,终归还是回到了文案。接触的越多越感觉到,文案只是在一切营销准备活动后的最终呈现方式之一。文笔好,或许能锦上添花,但绝非必需品,好的文案需要去掉形容词说一件事。不是你饱读诗书后的好的文案更多来源于一个词:洞察。你敢说“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话文笔有多好?你更会说,这太普通了,你上你也行。但它背后却隐藏着,解决了智能手机耗电快,充电慢的痛点。而这一痛点来源于对产品本身的洞察。豆瓣的slogan“我们的精神家园”背后是对消费者本身的洞察,强调了这是读书这群人本身内心孤傲,不愿苟且的一个精神家园。keep的“自律更自由”是对健身这群人自律的洞察。诸如企业宣传“匠心”,“逃离北上广”这样的大话题则是社会洞察,而讨论这样话题也只有行业的佼佼者才能与之匹配,而不显得那么违和。能洞察的点恰恰是文案的突破口,也是难点。好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向。而不是束手无策。
当然,文案的创作套路那么多,不单单学了这一个词后,就能做好文案。本次课程有一个点必须要记住的话,我选择了,洞察。
方法论
一、另一个简洁的创作套路是记住了三句话:
1.对谁说
2.说什么
3.怎么说
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写,即使不好,也不会偏差太大。对于文案本身的提高,只谈方法论终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还需要不断的写写写,不断地试错,才能觉出一二。
二、研究案例
经典案例总会有它的道理。杜蕾斯,可口可乐等等这些活跃在风口浪尖的品牌的案例成了我们学习观摩最好的范本。
做不好一个copywriter,就从一个copyer开始吧!
以上是本次上了《感觉要火》课程之后的些许感悟和总结,收获颇多,更多内容还需要消化理解。感谢广告老炮儿“风正一帆”老师的精彩分享和班主任老师的周到安排。上了《感觉要火》的课程以后,学习的路还没停止,仍需摸爬滚打!
一个接近油腻的中年人——三组冯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