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回答某学妹关于出版专业的相关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及思考。
写下此文,算是对两年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的回顾加总结,以及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对编辑出版的认识,再及对文字综合能力的认识。
1.编辑出版领域的“空降兵”
一半清醒、一半浑噩中,我的编辑出版学硕士求学已经过了两年。我似乎没有太多收获,又隐约有点新的认知。
坦白的讲,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是本科没有学这方面的课程,二是作为一个硕士阶段的“空降兵”。在备考初试、复试等系列环节中,我没有在编辑出版学领域留下扎实且清晰的追逐脚印。因着调剂的机会,我从新闻学的行列来到了编辑出版学的队伍。三分懵懂,五分感动,剩下的三分就是在日渐熟悉的过程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热爱。
说起“空降兵”,简单说几句。在考研报专业及半年的复习过程中,我的重心在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及新闻业务方面。我想着成为一名记者,认为编辑出版比较冷门,因此涉及到的一些浅显的出版学知识都被我忽略过去了。可是,求学的命运之绳却最终将我牵引到这个领域。
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学之。读研开始,我用最短的时间补习基础的出版史、出版实务等书籍。在这里,我诚挚地向来自一所北方大学的同学表示谢意,他把自己考出版从业资格证书的教材送给我,且附了精细的笔记及一些提示。他书上的标记及笔记,让我感受到一个编辑出版学子的严谨,规范与细致。
研一的课程多是一些理论方面的框架性引导。我把它分为四个板块的学习和训练:一是新闻传播学大类的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出版也是传播的重要门类,因此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是重点,通过对这些的学习,我对传播学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二是文科生研究思维训练及写作方法的讲解,这是社会科学大类的基础训练,通识性的研究训练十分重要;三是编辑出版领域的专业课程,以期刊知识为主,如期刊杂志的出版、国际出版等专题知识;四是基于兴趣的拓展性学习,如品牌研究课、艺术符号学等,丰富了我的知识内容。
课堂学习的补充,就是在图书馆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翻阅出版领域的学术期刊及其他书籍,一部分时间用于自主创作。遗憾的是,对那些论文,我只是浅尝辄止,在这里,我深刻反思及检讨自己,没有珍惜和利用好翻阅论文的时间。因为没有从事真正具有深度的专业的编辑出版策划及其他实务工作,我在看相关论文时,只是流于形式,大致了解就停止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空间理论及书店研究方面,看得较多一些。
理论学习,对应的是业务实践。我加入了校研会的《星期日》杂志。这个杂志创办于民国时期,后停刊。于2006年复刊,谢和平校长亲自题写刊名,倍加鼓励。忘不了参加杂志面试的激动心情,忘不了开选题会的热烈讨论,忘不了审稿时电脑屏幕上QQ闪烁的聊天对话框,忘不了杂志同学聚餐时的欢声笑语......一年时间,四本杂志,两期采访,一期被采访,几篇主题文章,发放杂志,收获满满的回忆与快乐经历。这样的经历让我想起在大一时期,加入的《川大共青团刊》,懵懵懂懂地待了一学期,写了两篇稿子,开了三次选题会,做了一次独立采访。相比大一的经历,研一的编辑实践经历,更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或许这就是成长,在川大的几年学习,毕竟还是不那么马虎。
此外,就是持续地给《四川大学报》《德阳日报》《武陵都市报》《四川科教通讯》等投稿,以及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如维护个人微信公号、新浪博客、简书等。
2.编辑出版专业课程的收获
新闻专业,自学的知识,通过采访任务及撰写报道、新闻评论等得到印证。传播学的训练及收获,在今后的文章会持续分享,论文的思维及训练,我有些惭愧,没有勤思考、勤动笔,因此只是在某普刊发表一篇关于书店的论文。我重点想谈及编辑出版专业课程的一些收获。
首先是基础课程的收获。简单举几个课堂学习的例子。如在期刊杂志出版课上,同学们有的研究男性杂志,有的研究民国时期的杂志封面,我研究的是《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作为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的生活类杂志,市场占有量巨大,意义深远。通过把本杂志的一个阶段的合集,作为研究对象,把人文关怀细化到几个维度,做篇目统计,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及相关人士对《读者》的评价及研究,得到一些思考。通过这个小专题的学习及探索,我对生活类期刊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以前那样简单的翻阅各种生活读物杂志,多了几分研究的视角,如各类杂志的竞争、目标人群占有及市场近况等。
再如动漫出版课程上,了解了动漫出版的基础知识及行业近况。各组同学带来的量化研究展示,让我拓展了用理论去解读及建构动漫领域的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做了关于动漫形象阿狸的研究,结合问卷及访谈的方式,对这一形象多了更深的认识。
如此种种,不同的课程给予我们不同的知识及认知视角。回忆一年前的课堂学习,我真心惭愧,没有用尽全力学好。当时的学习,不觉得这些知识有多少用处,甚至不觉得有趣,但是考试结束之后,没有了分数的压力,没有了小组讨论及展示的压力,我用自由的心态,用所学的理论及视角去看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出版现象,发现如此有趣!
其次是一种广义的阅读文化的观察及研究视角。这一点要感谢我的导师王炎龙老师,在我读研开学之初,他给我提及了树立宽广的阅读文化视野的建议,加强观察与思考,从论文中发现理论,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选题及加强实践。这一点,我最深的两点是逛书店的体会及买书。先说逛书店,不再是以前简单地随意转转,而是注意观察和思考书店空间及氛围的状态,有意识地和一些读者沟通,了解一些阅读心理及消费状态。说到买书,会注意出版社的专业程度及书籍的装帧、推荐语及图书反馈等信息。在我还是编辑出版的门外汉时,这些东西于我是陌生的。那些原生家庭较好的同学,或许家长亲友会提供阅读的专业建议及培养,可是“知沟理论”告诉我,生于落后地区及原生家庭不太好的孩子,只能靠后天的拓展学习,才能获得别人与生俱来的条件。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是否产出,是很明显的体现。
三是,编辑出版专业加深了我和书籍的缘分。从以前本能的爱书,爱阅读,到现在的带着研究者的职责亲近图书馆、书店及读者,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让我不断徜徉在书籍的世界。
3.编辑出版领域局内人的思考与收获
组稿、审稿的经历,让我积累了一定的关于写作者和编辑的关系认知。自己本身就在写散文、诗歌等,对写东西有浅薄的认识。加上做杂志社编辑的实践经历,我简单分享一些想法。一是编辑的主动策划意识,以及发现作者、培养作者、联系作者的意识及能力。如我们的校园杂志,有较为固定的英文文章合作作者及社团,对应在社会上的出版社,培养一支有力的作者队伍,是出版社内容生产的源泉。二是,作为作者,要针对杂志及报刊的选题及阶段性需求进行创作、投稿,这样可以增加中稿率。这一点,我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印证。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佳节,写一些散文、新闻评论就容易中稿。当然,分析报刊的栏目特点内容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简而言之,“有备而来”。
再有一些其他的,如减少错别字、注意排版美观、注意标注作者信息等,一些细节的培养。再如关注新闻出版的官网、行业信息,加强一些选题的专题思考,也是在读研期间,所收获的。
4.文字素养是一生的重要修炼
回到文章的开头,学妹或许是谦虚,说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我毫不客气地指出,扎实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对于编辑出版学习及工作十分必要。与作者洽谈、与书商沟通等,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撰写选题报告、书籍推荐语等,也需要较强的书面文字能力。编辑出版,围绕文字、影像进行系列挖掘、加工、销售,是一项智力密集的劳动。
做一名编辑,至少要热爱文字和影像,有自己的内在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才能真正编出好书、好的音像作品。对于即将选择编辑出版的同学,或许要加强以上能力的修炼;对于正在读本专业的同学,也要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同时拓展行业视野,在将来的编辑出版实践中,才能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真正地做出版岗位的实习,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纸上谈兵。但我真诚地分享自己对文字、对出版领域的体会。
文字是一生的重要修炼。不仅仅是编辑出版,要长年和文字打交道,做其他工作都需要。良好的文字表达是重要的工作技能。再者,生活层面,小到写情书,大到写申请报告等,都需要扎实的文字能力。
因此,作为热爱文字的我,真诚地呼吁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强文字素养的培养。写日记,写散文,广泛的阅读,专题阅读,聆听智者的声音,走进一些伟大心灵的世界,收获丰富的体验。
文字工作及创作,带来的快乐,只要参与了就会感受得到。我相信,有生命力的作品,不会辜负读者,不会辜负作者,不会辜负承载它们的介质载体。
向外行走与向内探索,文字影像等,记录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时光。通过阅读、写作,传播能量,聚集能量,从“小我”走向“大我”,意义非凡。
现在出版衰亡论,电子阅读、浅阅读盛行等,都在消解着传统的阅读状态,很多人觉得编辑不再重要,甚至要下岗了。在我看来,编辑出版不会消亡,只是做了一定的调整、适应及转型。毕竟,“把关人”角色古往今来都是重要的,从孔子整理编撰《诗经》《春秋》,到《古文观止》再到近现代的优秀读物,编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领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生产者、塑造者、影响者,不应被消亡。
因此,即使我只是一束微弱的光芒,如同黑夜的萤火虫,我会用写作及参与出版实践的特定方式,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积累及进步,做出微薄贡献。
愿与你,同行。
后记:
行文至此,我无比地怀念走过的两年编辑出版时光。感恩所有上课的老师,陪伴我一起读书的同学,感恩所有先贤留下的智慧作品,感恩正坚守在编辑出版领域的前辈们。
我不优秀,甚至都不是合格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但依旧感谢这个专业收留了我,锻炼了我,激励了我。书籍永远的朋友,愿我们找到良师益友,度过有意义的充实的时光。
目前,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回顾所学专业知识及论文技巧、田野考察等,都教会我许多。只是因自身的因素,做得不够好,但尽力前行着,哪怕慢一些。
临近毕业,对专业的不舍与日增加。唯有用踏实的行动才能写就一篇“奋斗篇章”。即使将来不从事出版领域的工作,但因着写作的缘分,我将永远是出版人,我将以此为自豪。愿所有准编辑人、出版人,以及所有为编辑出版领域做出贡献的教育者、业界前辈们身体安康,佳作高产,愿广阔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