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正的标题是这个:关于面对“被教诲”时所产生的抵抗情绪的适应性问题。
但是由于这个标题太长太无趣,所以还是说人话吧。
文中“批评”和“教诲”互通,用于表述:评论、指导、影响他人行为的话语。
抵抗情绪很普遍
人们普遍对批评有着不同程度的抵抗情绪,无论是表面还是真心认同对方的“教诲”,内心难免还是会不舒服。只是不同的人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不同而已。
所谓忠言逆耳,即便知道是对自己有好处,也会听着不舒服。
有时候男朋友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女生心理就是很不爽。
为什么人类会对这种进步的机会产生抵抗的情绪呢?
批评的适应性问题
从进化论的角度预测,如果欣然听取有用的教诲,改正自身的缺点,会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听从教诲者”会比“固步自封者”更具优势,而善于学习的基因也会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中,直至没有“固步自封者”。
同时从广义适合度理论可以预测,教诲他人(子女、亲属、朋友)也属于一种有利的优势,也将会作为竞争优势扩散到种群之中。
但是根据我们的现实生活,预测2是被支持的,人们都有“好为人师”的倾向。然而预测1有偏差,生活中有很多人还是不肯听从“教诲”,这是为什么呢?
抵触情绪的适应性收益
抵触情绪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机制,很有可能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器。
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根据“狩猎-采集”的历史社会模型,抵触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关注分析对方的话,识别“欺诈者”,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声誉”。
被人公开批评可能会对声誉和地位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繁殖预期,尤其这个人是自己的同性竞争对手。
他人可能通过“说服”来操控自己,做出不利于自身生存-繁殖的行为。
虽然拒绝别人的“教诲”可以会损失提高能力的机会,但是如果遭遇上当受骗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代价。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生存选择的压力下,人类进化出了一种完整的心理机制,用于当听到他人的“教诲”时,不是一股脑的接受,而是先根据对方批评的情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关注并思考对方话中的漏洞和建议,最后再选择是否改变。这样的机制可以实现收益-风险最大化。
厌恶但不拒绝批评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
1、很多人都厌恶他人的“教诲”、“批评”,但是事后仍有很大的可能去改变。
2、人们对信任、关系亲近的人,更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反之亦然。
3、社会地位越高、社会资源越多的人,越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4、人们对于大音量、带有尖锐和咆哮的声音,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5、人们对于公开的批评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6、人们对于无建设性内容的批评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指出问题,却没有改变的办法)。
7、人们对于不实的批评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启示
抵触情绪很有可能是一种进化过程中带来的适应器,用于帮助我们筛选有用的教诲。
因而我们不需要拒绝自身和他人的抵触情绪,而是重点关注他人是善意的建言还是恶意的攻击、谋害。
三思而后行。
当我们需要教诲他人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对方必定会有抵触情绪,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减少冲突,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