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在做了一百三十多条笔记的基础上,终于把《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阅读完了。这本书可以说是自己读过的讨论原生家庭此类问题启发最深刻的书籍,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看得极为认真,做的笔记极为翔实,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书中很多话语感同身受,而且能够刺激自己反省自身。
每当自己读到书中一些不经意间触动个人心弦的内容时,都会在自己记忆中的某处碎片处,发觉曾经那时自己最痛苦,最孤独,感受伤害的时候,这时的自己才发现,原来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不止当时的那一种理解,如果能够早点接触到本书,或许曾经也不至于那么的想不通,独自默默的承受伤害了。
这本书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时间上看起来与目前社会有着将近半个世纪的距离,似乎在家庭治疗理论上可能难以跟上当前这个时代,然而在个人见识及视野所及之处,中国的家庭治疗似乎还是处在萌芽阶段,因此,此书若在西方国家那些家庭治疗发展已经迅速的地方或许显得稍稍有点过时,但在中国却恐怕能够成为流行的新鲜事物存在,而且个人在读的过程中,获益颇多,并不觉得会因时间上的距离而显得过时。
我在最初阅读的时候,读的是网上的电子版,它是台湾繁体竖排形式,这对一个经常习惯阅读简体横排形式电子书的人而言,看得有点累,但这也并没有影响自己认真读下去,后来越读越觉得本书对自己价值颇大,所以直接网购了本书大陆简体版。
当我买来本书大陆简体版,在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与台湾繁体版的内容也有小小的出入,比如,在翻译人名这一块,台版翻译成中国的家庭姓氏谢家,大陆仍然遵循外国姓氏大卫一家,个人比较偏好台版翻译,因为它较为亲切,也更容易代入情景。
那至于本书内容,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谢家因为女儿谢晓雅叛逆离家出走,而不得已求助家庭治疗,在老华这位医学博士以及纳皮尔这位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帮助下,谢家逐步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不出在于晓雅的身上,而在于谢维达与白若菱婚姻问题上,晓雅只是成为了父母矛盾的替罪羊,随着治疗的推进,更进一步发现则是谢伟达与白若菱自己童年在原生家出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才导致婚出现问题,最后,两人终于在两位心理治疗师,以及家庭其它人的帮助下,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走向真正的幸福,而晓雅也不再叛逆,全家也因此变得更幸福与充满爱。
这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真是惊心动魄,本书的叙述方式不亚于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关系错综复杂,在两位治疗师不懈努力下,读者才逐步拨开家庭矛盾纠纷的迷雾,见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又由于本书采取案例故事化的手法,因此画面感极强,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就在一旁看着谢家人治疗过程中一幕又一幕的场景,再加上专业化的心理分析,真是让人读来大呼过瘾。
我无法忘记书中那个最开始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认为是家庭矛盾混乱之源的小女孩谢晓雅,是如何成为父母婚姻问题的带罪羊,从而承受全家的压力,而无法伸张自我诉求的,本来她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拥有自己完整的世界与人格,但却迷失在与母亲的争吵中,而父亲每次温和的责备,更让其处在家庭矛盾的夹缝中煎熬度日,最终在绝望中想到离家出走,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而在问题的症结,被两位家庭心理治疗师一步一步被澄清,被发现,而自己也不需要背负那么大的罪责时,自己终于获得某种新生,不仅可以与母亲相处和谐愉悦,也不需要以极端方式去张扬自我时,那又是何等的活波靓丽。
我无法忘记在此家庭当中的母亲白若菱,在原生家庭中的她一边感受到父亲的爱,一边又不得已接受母亲时刻的挑剔,童年时的她害怕反抗母亲,害怕这会伤到她,因此压抑自身的反抗因子,却不曾想将此情感转移到自己女儿自身,与女儿轮流扮演自己原生家庭时母亲与自己的角色,依赖又斗争。
同时一边又过于依赖丈夫,试图从对方那里获取过度的支持,关怀与爱,却每每失望而归,此后也是在两位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以及自己的一番痛苦挣扎下,终于拥抱自己,活出自我的事业,能够不再承担家庭所有责任,会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与追求。
我无法忘记那个最开始被留在家里不允许来参加心理治疗,待来到治疗师的办公室之后,像大人一样主动揭露家庭伤疤,推进治疗进程,到后来又成为家里第二个替罪羊,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最终居然是与心理治疗师老华打了一架,才真正处理好自己的状态的谢小堂,我想他也因为这件事,而逐渐长大与懂事了。
我无法忘记谢伟达这个家庭男主人,在此前一直处在家庭边缘地带,似乎害怕又极度压抑个人情感的自然流动,以极为冷静理性的姿态出现在治疗师面前,此后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才慢慢活出真正有正常情绪表达,有正常感情流露,而不是活在角色里的人,到最后,两位心理治疗师才慢慢发现,原来这个男人一直活在父亲的操纵下,一直试图通过事业去取悦父亲,一直渴望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实力,直到两位家庭心理治疗师把其父母也请来,彼此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彼此交心,才真正化解了原来遗留的问题。
我也无法忘记这两位心理治疗师是如何像侦探破案一般,一步一步发现这家人纠纷矛盾的根本问题症结所在,又是如何搭配默契的共同推进心理进程,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共情的能力及专业的能力,让他们对于每次治疗时发现的问题都一针见血,提出的建议及答案往往都能触及对方内心深处,让对方不仅知得,更知道如何行动,我对两位治疗师很多精彩语录都做了翔实笔记,用来反观自我,在每次自我分析与体验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当然,我最无法忘记的自然是书中让我发生所谓生理级颤动的一些话语,如:“活在角色里,而不是活在真实里!”;“不在因为家人未给予你足够的保护,而挫折沮丧;亦不再因为自己为保护家人,而感到罪恶愧疚。”;“学习谈论自己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的攻击别人。”;“一个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强烈攻击的人,终其一生都将陷入沮丧和不断挣扎中。”等
也许这些话语,单抽出来力度与深度并不是很明显,也无法让人直接就有所感受,可如果你在读此书中进入到其中某一情景后,再得到这些话语,并用作自我分析,届时,我想必然也会产生,我所提及的生理级颤动。
而且在这种每次沉浸式阅读体验过后,我都会当下运用书中的某些原理去做自我分析,在此分析时,很多时候,会自我觉察,发现在与自己很亲密的人对话中,我都没有真实的去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发现自己逃避害怕,伪装坚强,也害怕被抛弃,被不在乎,长期依赖,才能获得安全感等等。
直到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慢慢消化本书内容,才理解到,真正的独立自主,能够勇敢接受分离,这样才能在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中相互关怀,最后诚如本书所言:“世界上唯一需要对己忠实的人,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