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三岁的女儿去买甜甜圈,她要巧克力味的,而我心里却念了十五六次草莓味,这已经是她今年买的二十六个巧克力味,每次我都告诉她,你可以选其它几种口味,而她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教她背诗了大半年,每次她都很认真,可最近教她,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她会背成“床前明屁屁,疑是地屁屁”,不管什么诗,每句最后都要加上屁字,我只好暂停教她。
她不喜欢别人随便亲她脸颊,不喜欢别人吃她食物,上学前总要挑选喜欢的衣服,看书喜欢倒着看……
当年她从产房里抱出来,30岁的我流下了泪,护士们惊讶的看着一个1米8高,重200斤的男人哭。
杨绛是杨荫杭回国后生的第一个女儿,大概他当时的激动也与我差不多。
最近读杨绛《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春泥集》《将茶饮》……博学多识的父亲杨萌杭对她的陪伴、教育和引导,对杨绛来说,这是一生的财富。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一生的学校。
杨荫杭,字补塘,又名虎头,笔名老圃,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律师,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学、南洋公学,留学到美国、日本,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他上学都是靠考试赢得的公费。
有一次,杨荫杭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杨绛毫不迟疑地答道:“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听了女儿的回答,他笑着说:“我也这样。父亲爱书成癖,女儿嗜书如命。
在书香萦绕的童年,受父亲的影响,杨绛读了很多的书,门类繁多,父亲午觉的时候,她就很高兴地留在书房里看书,也不愿意出去玩。她考入了清华大学,一入学,她便赢得了梁宗岱先生的赞赏,那时候,梁先生教法语,第一堂课是听写,梁宗岱看到她的答案十分吃惊。他问她,她的法语是怎么学的,她说:“自学的。”
过了百岁的杨绛,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十一点半睡觉。
在女儿1岁时,我从来不当着她的面看手机,玩了十年的魔兽也停了,我觉得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2.夫妻关系是家庭“定海神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从来不当着孩子面吵架,大概很多家庭难以做到。
但在杨绛的记忆中,父母从没吵过架,算得上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平静的家庭氛围提供了一个平和的成长环境,在那个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而父母的相处方式,无疑也在杨绛的心中成为了榜样。
杨绛的母亲有个习惯,就是每晚记账,可总是记不起有些怎么花的,父亲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父亲说,母亲虽然记不明白小账目,但每月寄回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
杨绛生孩子住院时,钱锺书一个人生活。有天,他对杨绛说,他打翻墨水,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对他说,不要紧,我会洗;后来,把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杨绛依旧说,不要紧,我会修。这句话,直到钱锺书先生去世那天,杨绛先生还对他说,你放心,有我呢!
正是杨绛从父母婚姻中学会理解包容,才有了钱锺书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3.尊重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心里学家马斯洛就曾提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初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类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当人的尊重需要满足时,人就会对自己肯定,自信心更加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挑战充满斗志。
教育上,杨荫杭总是非常尊重女儿的学业,从不多加干涉,也从来不会逼迫孩子做什么,只是顺其自然。
高中的时候,杨绛还不会分辨平仄声,父亲安慰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果然有一天,杨绛把四声都能分辨出来了。晚上,父亲踱过廊前,敲窗考她一些字的发音。女儿答对了,他会高兴地笑;答错了,同样也会高兴地笑。
正是父亲这样特别的教诲,让杨绛从小就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学识上也有很深的修养。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当杨荫杭发现女儿对某本书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把书放在她的书桌上。但是如果杨绛长期不读,书就会被收回。这相当于一种谴责,即便父亲什么都没说,但是杨绛心里会非常难过。那种无声的谴责简直比一顿打骂还要让她难受。
4.对女儿的选择,可以指点,但绝不指指点点,培养女儿的自主意识。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专业选择上常常是强制性的,直接像发布命令一样告诉孩子“读理科吧”、“学文科吧”,即便不是直接为子女做出选择,一般也会先提出建议,“理科好一些,以后找工作容易一些”;“文科不错,以后可以考个公员”。
在东吴大学选专业时,杨绛问父亲:“我该学什么?”杨荫杭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因为从小看父亲工作,她也想做个女律师,为民做事。但是父亲知道这个想法后,还是劝她学一些自己心中真正喜欢的东西。她继续问道:“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荫杭继续开导她。
自始至终,他也没有告诉女儿自己希望她学什么。他要让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杨荫杭说,我没有遗产给子女,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父亲的爱是一座城,筑起了杨绛心中的温暖,让她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诲,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们是父女,也是知己好友,父亲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烙刻在她的心中。
30岁我成为一个父亲,33岁我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虽然我女儿将来可能不是杨绛,但我愿意以爱陪伴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