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总会和三五好友聚一聚,每年都能有新的发现。工作的朋友会说说单位里奇葩的经历,还会给我们这些还没工作的人一些建议。宝妈们则说说孩子老公,家长里短,听起来也颇有趣味。更多的是和我年龄相当,学历相当的职场新鲜人们,一起吐槽职场、逼婚。
(一)
最早和我相聚的朋友是Y,她目前在香港攻读硕士研究生。用她的话来讲:“去香港就是因为内地的学校考不上。”可是,在我看来,她过得很好,尤其是学习这一块。几乎过一段时间,我就会从她的朋友圈里看到学校组织了什么活动,又有哪些名人来访,教授安排的课业很难但能学到很多……对我这个“考上了”内地研究生的人来说,都是很新奇的经历。
香港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社会,对于各种思想呈开放的态度,这让我十分羡慕。在和在聊天时谈到这些不同学者的不同思想,交换彼此的研究信息,十分快意,以至于原本的午饭时间被迫延迟了两个小时。直到我们聊到口干舌燥,才想起来该吃饭了。于是换个地方继续聊。
这次聚会持续了8个小时,期间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聊天,从学术到文化,从同学关系到未来展望。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似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可以说,在过年期间的例行聚会中,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一场。
这次聚会,我和Y都收获颇丰,鉴于我已经毕业,给了她很多论文写作、找资料方面的建议。而她给了我一种新的观点和视角,让我对“学术并包”这件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和90后相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了进一步体会。
其实,我和Y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仅仅是因为考研时,同一个班级的我、Y和L都准备考北大(专业不同),我们才在这段期间熟悉起来。我考上了其他学校,L选择保送,只有Y孜孜不倦地坚持了两年,但最后因为家里的关系放弃了北大,考到了香港。
严格来说,我们三人是在大学毕业后才熟悉起来的。人真的是很奇妙的动物,因为某些缘分,成为好友,不会因为一年不联系就生疏。再次相聚时总是会有说不完的话。我就是那种平时没事绝对不去“骚扰”别人,一年到头忙自己事的类型,或许我交的朋友就都是这种类型的吧。
(二)
经过几场同学会以后,和我相聚的是我的青梅竹马A。我和A从初中成为朋友,一直到现在,保持每年联系一次的频率。她在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所以我们彼此都很珍惜这次聚会。
如果说为人处事,她是和我最相似的人。我们都是那种平时没事不见人影,一旦有难两肋插刀的类型。按理来说,我们都会有话聊,但今年不知怎么的,在几次寒暄,吐槽领导的时候,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了。
对我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冲击。
忽然觉得,我觉得“对他人的体贴”真的就是体贴了吗?
A是从事金融工作的,一做起来项目就不要命,为了不打扰她的工作。除非周末,我都不敢联系她。但是就在今年,我不知道她爱吃辣,她也不知道我不爱看电影……
都十几年的朋友了,这些“小事”怎么都不知道?!
我感觉被雷劈了一样,然后开始反省我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之间变成这样?
朋友之间,圈子不同,沟通交流不畅,甚至专业都不相同,我一直以为可以由感情来维系。以前我们就是这样的,但现在,我……不确定了。
随着彼此都参加工作,经历也不同了,我真的很担心,以后我们会不会再有共同语言了……
最近,我们通过微信又聊了起来,就算不多,我也很开心,至少,那种默契的感觉又回来了。
(三)
我还有一个朋友,是研究生时期的死党X酱,正宗哈日妹一枚,如果说联系频率,她是最高的了,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聊QQ,对彼此的生活了解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有时我觉得,因为有她这么活泼外向的朋友,我才不至于连个吐槽的人都没有。
我和X的友谊开始于研究生时代,一次公共课上,我和她坐在一起,偶尔说到本科时代都会玩网游“天龙八部”,于是一拍即合。我研一上学期的休息时间也都贡献给了游戏,X做为“老菜鸟”给了我很多建议,我们一起玩到满级才退出来。应该说这是学生时代最疯狂的一次吧。
后来,我和X就成了死党,我们一起看动漫,哈日,最近在策划一次年终旅行。目的地是日本,我搞定攻略,她搞定日语。我们都很期待明年新年的到来……
朋友,总感觉和家人类似,忽近忽远,也许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感情变得更好。也许会因为经历的不同,渐行渐远,但是不变的是彼此间的默契。我不知道时间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但是我真心希望她们都能幸福。
谢谢,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