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端午都要吃粽子、戴花花绳、小时候还有漂亮,别致的曲连馍。吃过北方的甜粽子,也吃过南方的肉粽子,但是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出来的,需要用的材料也不清楚。今年,我要自己包粽子,看看北方香甜可口的粽子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
端午假期之前,我们多贤书院就商议好端午的活动,今年我们和往年一样,继续带领孩子们采粽叶,包粽子,采艾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包粽子,过一个传统的端午节。
周六的教学活动一如既往地在多贤书院按时进行。本周我们养正班的学习内容是我非常喜欢的《笠翁对韵》,朗朗上口、对仗工整的内容,孩子们学习也比较容易。
周六下午(6月16日)15:30,我们相约在扶风县老区飞凤市场门口集合,大家带上孩子们去采粽叶。
穿过种子站前面的美阳桥,向南出发。沿着河岸寻找粽叶。粽叶到底是什么呢?北方的粽叶以芦苇叶为主。今天我们采的粽叶就是芦苇叶子。
粽叶一般都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其特殊的防腐作用也是粽子易保存的原因之一,气味芳香,闻之如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难怪大家都喜欢闻粽叶的味道。
走过水泥路面,踏上泥泞的乡间小路,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最好的粽叶。路边的野花开的灿烂,孩子们欢闹的笑声洒落在这宁静的田野上。粽叶有的太窄,有的叶子上有很多小小的虫卵,我们继续前进。
拐过一个弯,从小河左边走到右边,大家一起从路边下到河边,开始采粽叶。芦苇叶子一人多高,孩子们够不着,在大人的帮助下一片一片的采摘。抓住叶子的根部,用力撕下来就好。
孩子们有的认真采摘粽叶,大人帮他们轻轻放倒芦苇叶子,他们一手拿袋子,一手撕下来叶子,一会儿功夫就快要把袋子装满。
有的着迷于小青蛙,想把它带回家,满地找瓶子,还真被他们装起来了。不过后来,还是听话的把小青蛙放生了。
有的痴迷于田里的庄稼,一颗紫色的萝卜,令孩子们开心不已,终于发现萝卜和叶子在一起的样子,平常看不到萝卜叶子,也不知道萝卜叶子是什么样子。老师这是什么花呢?我们也不认识这美丽的小花。
偶尔几滴雨落下来,大家兴致盎然,继续采摘粽叶,想要采摘更多更好的粽叶,为了我们包粽子做好准备。
回家之后,我和孩子们把粽叶的根部比较硬的部分剪掉,先把上面的小虫子刷掉,然后一张一张的清洗,最后用开水煮开消毒。开水煮粽叶的一个原因是消毒,另一个原因是粽叶会更加有韧性,包粽子不会破了。
包粽子的前一天晚上,我把糯米和红豆都淘洗干净,然后用水泡上,准备第二天包粽子。因为我们是素粽子,所以糯米里面需要放碱。
端午节的当天下雨,不过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出发。今天的第一项任务是采艾叶。因为端午当天太阳没出来之前采艾叶最好,所以大家冒雨出发。
出发的时候还是细雨蒙蒙,到地方雨已经慢慢下大了。带着露水的艾叶在雨中格外的翠绿,独有的气味也仿佛更浓烈一些。路的一边是长在田间地头的碧绿艾叶,仿佛绿色的飘带依偎在刚收获小麦的金黄色麦茬地里。另一边是绿色栏杆下面的引渭渠,黄土色的水流浑浊的向前缓缓流动。
孩子们有的带着帽子,有的穿着雨衣,或者冒雨继续用剪刀采艾叶。虽然雨势渐渐大了,我们没有采到多少艾叶。张老师临时决定带孩子们去信邑水库。
沿着河岸走出不远,就到了信邑水库。水库边的这条路瞬间就有了分界线的意义,因为一边是清澈见底的河水,一边是浑浊的泥沙俱下的黄土地颜色一样的水。老师提议大家朗诵一首诗。面对两种颜色对比鲜明的河水,我想起了宋代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关中平原是黄土高坡的典型地貌,为了更合理的使用河水来灌溉农田,所以才有了引渭渠和信邑水库。如今信邑水库在阴雨绵绵的天空下愈加有了灵动的味道。引渭渠的另一边,因为有了几户人家,有了小池塘,山水田园的轮廓渐渐清晰。
面对信邑水库平静的水面,张老师给孩子们讲起屈原的故事。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必然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端午节的来历,虽然孩子们平常也略有耳闻,但是大家在室外听课的感受不同,相信孩子们的收获也会不同。
离开信邑水库,回到多贤书院,大家把艾叶晾在一楼,在二楼摆好粽叶,拿出准备好的糯米和红枣,开始包粽子啦!
虽然之前在网上看过不少包粽子的方法,实际操作还是有困难的,我包的粽子不是漏了,就是形状不好看。向大家学习以后,终于包出自己平生第一个粽子,激动不已。这是我包的粽子,很有成就感。
孩子们有的学习包粽子,老师把之前做好的花花绳给孩子们戴在手腕上。戴花花绳的时候不能说话,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花花绳有的比较短,为了做一些长一点的,必须在手腕上缠三圈以上。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做花花绳,选好五种以上的彩色线,拧成一股绳就好了。
戴好五彩的花花绳,每人送一个荷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香包,预祝孩子们端午安康!
最后姐姐也送我一个荷包,红色的香包里面是艾叶淡淡的香味,愿这缕馨香之气萦绕我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