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小学一年级就已经被学校的“新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不间断地重复着,到后来那些晦涩的字眼,古文功底稍差都无法知晓其意义的文字描述,让我这个读了半生书的成年人都哑然了。更何况据孩子说,老师们仅布置背诵作业,那些字里行间的意思是不曾讲解的。以至于近来,遇到类似这种“作业”顿感无奈得很。坦率一点说,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备至,对历代古圣先贤之肃然起敬,在同龄人中或许也能内心引以为是的了!然在我的心灵深处,诸如学校组织的类似为父母洗脚,组织什么慈善“孝为天下”的文艺汇演,除了有作秀之成份,徒有其表,则于仁伦教化更有何益?
古之圣贤,于伦理道德之定义不外乎“仁、义、礼、智、信”谓之为“五常”!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后来孟子加入了“智”,构成了“四德”或称“四端”。董仲舒又加入了“信”,号“五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多少贤人志士为了心中的那份“五常”价值观,终其一生甘居清贫,为社稷、为百姓的安居乐业劳碌奔走!
而今天,我们虽然历经这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让我们跨越了发达国家花费一、二百年走过的历程,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已经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观渐行渐远了。这是思想意识形态在经济剧烈冲击之使然。欲破必先立,家宅不安何以安天下?我们读再多的书,用再多的传播媒介去宏扬传统文化,也比不上先把“家事”安抚直接了当的了。海瑞初到浙江淳安任知县,一直以来对高堂老母侍奉备至,因县丞翁媳不和、致使老父独居予以停职责罚,身正则教人!今天,我们年轻的一代不停地教育孩子以孝道,然几乎大半家庭即使条件允许,也大多因为父母共同生活的诸多不便,或者个人私心,而致年迈老人空巢独居不顾,耳濡目染,又怎能培养出情感丰富心怀“五常”家国情怀的好孩子?如果你的条件允许,就可以像日本人那样和父母同住一个地方,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既可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又可以给自己一个相对较隐私的空间。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想办法平衡好老人、妻子与孩子三者在自己生活中的关系,代代相传,父母晚年生活的光景就是自己未来晩年生活的写照。言语传莫过于身教,自己做到了,孩子在点滴成长过程中自然能够做到“尊老敬贤、知书达礼”!这难道不是传承“五常”最基本的表现吗?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社论“教育好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我们几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认真读书、读好书,或许以学业的优劣去评判孩子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以知识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大概如是吧!而知识的获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学校教育了,除此还没有人生阅历、良师贤人的言传身教,课外阅读知识的获取。孩子的教育必先立其德、后宏其志,只有心怀“五常”德育完满了才能发挥人性的光辉。方向对了、思路清晰了,即使孩子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佼佼者,但是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深懂人伦道德、道德、行人间正道的有为青年。这种遵循“五常”,用生活点滴教化下的孩子难道不是继承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吗?
曾经有人撰文如何含莘茹苦培养孩子出国留学,继而拿到绿卡移民海外,自己与子孙海外生活一段时间的诸多感受,个中滋味可谓五味杂陈不一而足,最后只身回归故里。我只想说,不要过早给孩子贴标签,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常”根植于孩子的思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融入血液,让其根深蒂固,迟早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你的孩子即使志行千里,目光依然聚焦在父母身上,依然能够得一方褒奖、造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