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其实很矛盾。年轻的时候,我们希望离开故乡,离开父母,到大城市打拼。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希望回到故乡,与父母相伴。
让人无比心酸的是,以往离开时的决绝,换来了今日的遗憾。离开了故乡,不代表就能回到故乡。有些离开,那是岁月磨洗下的“沧海桑田”。
就拿60后和70后这两代人来说,他们都遇到了好机会,同时也是城市化的见证者,这就注定了他们需要离开故乡,来到大城市打拼。
对于故乡,不少人都觉得比不上大城市,不够繁华。因此,向往灯红酒绿的世界的人们,就产生了扎根大城市,让后代成为大城市人的想法。
有些60后和70后比较幸运,赚到了钱,也在房价特别低的时候,买到了房子,顺利实现了层次的跨越。
有幸运者,自然就有不幸者。有的人运气一般,赚不到钱,也买不到房子,就只能在大城市租房。这一漂泊,便是大半辈子的时间。
02
过年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回到故乡过年。没想到,父母离开了,亲戚故友也各奔东西了,故乡早就没有以往的滋味了。
看着“冰冷”的故乡,他只有一个念头: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了记忆。当下所看到的一切,早已变得陌生。也许,在岁月面前,连故乡都留不住。
我们常说“乡情难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故乡”呢?
真正的故乡,理应包含了父母、亲人以及朋友,还有儿时的一切回忆。这些人所在的故乡,才算是真正的故乡。没有了他们,乡情便消失了。
就拿我们都重视的“房子”来说,有房子的地方,就真的是家吗?不能一概而论。
房子当中有家人,有爱我们的伴侣,有我们所生的孩子,这便是家。如果房子里面什么人都没有,那它不过是等着风化腐蚀的钢筋水泥罢了,毫无意义。
60后和70后这两代人,就在见证着“故乡”的消失。故乡,还是那个名字,也还在那个地方,唯有当中的人与物,都物是人非了。
03
镇上的老刘,在25岁那年,就送走了爷爷奶奶。在50岁那年,便送走了自己的父母。
送走爷爷奶奶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送走了爷爷奶奶,那下一个送走的,便是父母了。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产生这种想法的他,就在后续的25年当中,对父母特别好,因为他不想留有遗憾。随着父母的离开,他不禁感慨,下一个,就是自己了。
如今的老刘,其实没有什么追求了,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那就是供孩子读完书,结婚生子,自己就跟另一半回老家生活,静待老去的那一天。
老刘,其实是无数中年人的一个缩影。这些中年人,既回不到故乡,但也希望回到故乡。他们明知道记忆中的“故乡”消失了,可他们依旧放不下。
人,之所以一直强调“叶落归根”,不是为了什么,也不是因为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只是感情使然,内心不想放下罢了。
或许,什么东西都可以放下,唯有故乡,实在是触动情绪的一根弦。
04
60后和70后,命中出现这些迹象,暗示余生只剩归途。
一、记忆中的故乡,终究成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
熟悉在于,故乡承载了我们前半生的回忆,不仅是生养我们的地方,还是这辈子的“根”。而陌生在于,时光匆匆,一切都改变了,早已没有了以往的感觉。
感觉这种东西,那是很奇妙的。你感觉故乡亲近,说明故乡有你重视的人与物。你感觉故乡不再亲近,就说明你所重视的人与物,都消失不见了。
二、逐渐送走了父母,也养大了孩子。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只要送走了年迈的父母,养大了孩子,自己就可以收队了。
60后和70后这两代人,都比较传统,一直把“家”的观念放在心上。所以,他们对于父母和孩子的重视,更胜于对于自己的重视。
当某一天,他们把这两件事完成了,那他们就再无牵挂了,也心满意足了。
05
三、一切都变了模样,包括自己,也包括身边的人与物。
一年可见春夏秋冬,五年可见世事无常,十年可见沧海桑田,三十年可见生老病死,五十年可见人间变幻,一百年可见天道循环。
故乡的枝头,哪怕长出了新的嫩叶,也不再是以往的模样了。逐渐远离故乡的我们,哪怕穿得再好,吃得再好,心中也变得空落落的。
一切,其实都变了模样。人如此,故乡如此,天地如此,宇宙亦如此。人来人去皆更替,世事变迁一场空。父母的过往,便是我们的当下,循环罢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