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到“反董卓联盟”无疾而终之后,基本就没有像之前一样的几回就能成为一个小故事的情节了,因为接下来每个势力都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每一个故事的细节推敲、下笔起来都要不断联系上下文,对刘备、曹操这类的人物还会跨极大的章回。所以接下来就会不定期分析或者零散化,不像之前的可以一章回慢慢分析。
《三国演义》越看,越能觉得作者的苦心造诣。每一个环节的描写、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是有它的理由的。历史与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历史反映的是事实,小说吸引的是人心。所以历史不由得未经证实的野史随便掺入,但是小说却可以多方面夸张与铺垫突出,力求让人物的特性更加鲜明。
所以还是那句,请各位不要用正史往《三国演义》上套,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样东西。
《三国演义》的视角是以刘备为起点,在刘备的蜀汉政权灭亡后,《三国演义》也迅速进入尾声,并最终以东吴的灭亡而成为这段“历史”的结局。作为有“主角光环”的刘备集团,作者着笔之多就不用再阐述了。而作为中后期刘备集团的死对头,曹操集团也得到很多的描写。但是东吴集团却往往是夹在曹刘之间被带出,虽然如此,作者也尽可能将东吴集团的各个人物描写得尽量详细。
这次就来说一下东吴集团第一代舵主孙坚。
先来看看孙坚之前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年十七岁时···见海贼十馀人···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
后会稽妖贼···造反···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馀人,会合州郡破之。
总结一下孙坚这个人:
1.勇猛,敢直接提刀杀贼,敢与叛军对抗;
2.有谋略,“东西指挥,如唤人状”,懂得用“官兵”来恐吓海贼;
3.有领导人资质,“东西指挥,如唤人状”,与州郡之军破叛军。
孙坚出场之前,已经身居盱眙丞、下邳丞之职。这简直就是一份金光闪闪的简历,在当时的世道拿出来也是牛逼哄哄的。同时,这样的有能力的人还有一颗忠勇之心:
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馀人,前来接应。
让我们再来看看孙坚在与朱儁合作的过程中是怎么样的:
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馀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
“首先登城”——头功,“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勇猛,“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无畏。
《三国演义》对孙坚的描写不多,但是所有的描写都将孙坚这样一个英勇无畏的热血人物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印证了那句话“浓缩都是精华”。此时的孙坚更多给人呈现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之士,然而,《三国演义》里面一点都不缺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其他更加深入的特点,孙坚也不能成为一个让人深刻的人物,顶多就是另一个过场人物而已。但是,作为第一任舵主的孙坚,接下来才是大放光芒的时候。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留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在这次与朱儁合破黄巾军之后,孙坚与刘备在官职上是不同的。
刘备是“惟玄德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在“自陈功绩”之后,才获得一个“县尉”之职。而孙坚则是“有人情,除别部司马”。等到孙坚下次出场也就是“反董卓联盟”的时候,孙坚官职已经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不但是个有能力,有谋略的人,还是个懂得人情的人,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当时群臣弄权的年代还一路官运亨通。可以这么说,孙坚是个很可怕的人。
反董卓联盟,是曹孙刘三家第一次相会,然而第一次相会就让各自散发出属于他们的光芒,同时也反衬出其他人只能为他们做嫁衣。
而孙坚在这次联合军事行动中,主动承担先锋前部,勇猛无比。袁术因为惧怕孙坚,不给孙坚发放粮草,致使孙坚被华雄夜袭成功,并导致孙坚损失一员大将。个人觉得,袁术这个人狼子野心,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不发粮草给孙坚,孙坚必败,这是可以预知的。那么作为联军一员的袁术难道会希望联军失败让董卓继续执掌大权吗?不是的,袁术作为兴兵讨伐董卓的一员,当然希望把董卓这个人赶出去,但是是由谁来赶、由谁立头功,这个就很重要了。
先来说一个与之相关的。在《三国演义》中,袁绍的身份是这样记述的:“进视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绍,字本初,现为司隶校尉”,而袁术则被一笔带过:“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领之”。个人觉得这是此书的一个遗憾之处,因为并没有理顺二者的身份和关系。想必大家都知道袁绍是袁术的哥哥,但是这个哥哥与弟弟,不是普通的兄弟关系,因为作为哥哥的袁绍是庶子,而袁术是嫡子。而且在正史上袁绍到底是不是袁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还存疑。相关资料大家可以去看下《三国志》。因为我们这里说的是《三国演义》,所以就不往正史上扯远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袁绍与袁术的关系。
所以,在那个条条框框的封建礼仪的生活中,出身很重要,作为嫡子的弟弟袁术才应该是正统,而不是庶子的哥哥袁绍。但是袁绍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所以尽管自己是庶出,但是比袁术更能获得大家的支持,所以袁绍也毫无疑义地成为盟主。
这些年来袁术肯定是对袁绍不服的,而袁绍也是需要处处提防袁术。作为“聪明人”的袁绍在担任盟主时,就要防止袁术盖过自己的风头,第一道军事命令就是让袁术总督粮草,从而让其不能获得什么实际军事功绩。而袁术这次兴兵的原因之一,从之后的表现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提高自己的名望,因为自己是没有得到嫡子待遇的嫡子。
说回不给孙坚发放粮草这件事。不发粮草,孙坚必败,这是可以预知的。但是袁术依旧要这么做,是因为有人进言“孙坚可能是下一个董卓,所以不能让他胜”。联军的目的就是推翻董卓,就是要获胜,如果不让孙坚胜,那么让谁胜?所以很容易推断出,袁术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想出风头,顺便灭一灭作为盟主的哥哥的威风。
在孙坚败后,华雄挑战。试看袁术集团的表现:
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袁术的人马立马要求当先锋。除了对前次军事行动失败的愧疚之外,还免不了一点希望争点风头的成分。以后还会慢慢来说袁绍袁术这两兄弟的事情,现在说回孙坚。
孙坚是一个很讲义气很懂人情的人,要不然都立马发飙了,然而他没有,他甚至没有告诉盟主。直到下一次命令他进军的时候,他才跟袁术说:
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面对李傕的来访,孙坚也表现得很有性格:
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
此时的孙坚和此时的曹操一样,都是对这个社会充满希望,都是对这个世界不抱有太大戒心的人。所以言辞里面都是比较高大上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充满着正能量。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孙坚是个好青年那就错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太阳里面也有黑子,光明正大的事情就光明正大地做,偷偷摸摸的事情就要偷偷摸摸地做。小说里一个人之所以能让人觉得印象深刻,不光是因为他的光芒万丈,而更是因为他除了有常人不常有的能力之外,更有常人所有的东西,例如自私。这才是一个人,而不光光是个形象。
坚叹曰:“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言讫,不觉泪下···启视之,乃一玉玺···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坚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密谕军士勿得泄漏。
前一秒还为国破家亡而垂泪,下一秒就因为找到玉玺而打坏主意。然而百密一疏,还是被人揭发了,虽然揭发了,但是脸皮足够厚,打死不承认自己有玉玺:
坚曰:“玉玺何由在吾处?”
坚曰:“吾本无之,何强相逼?”
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甚至都发誓了说自己没有玉玺了,还让不少诸侯相信了。这气定神闲信誓旦旦的装逼我给一百分。但是袁绍立马打他的脸,拿出揭发人。孙坚的表现也是可以的:
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
孙坚不光脸皮厚,还完全就是不怕动武呀。打个比方,小明偷了个手机,村长问他为什么要偷手机,快点交出来。小明说,我没有偷,你不要污蔑我。村长拿出监控视频说,监控视频拍到了。小明二话不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易燃易爆物上去破坏那个视频。被人阻止了,于是立马跑出去带着被偷的手机骑单车跑了。就差不多一个性质。
偷藏国宝,公开说谎,坚决否认,武力威胁。这四样不是普通人能随便做出来的,然而孙坚都做了。而且气定神闲,毫无慌张,果真非一般人。但是,试问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还侮辱了村长,这下能跑的了?请看下一遍孙坚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