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晓说2018》中,高晓松老师讲过一种故事的写法叫白描,讲的是兰陵笑笑生在写《金瓶梅》时,无论对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主角,还是对相应的一众配角的刻画描写,都不夹杂自己的感情色彩,一律采取白描的写法。客观的说金瓶梅中没有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但在人性意义上每个人却有每个人的坚持和立场,因此在他们真正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读者又不知为何总是萌生出一种同情和怜悯之情。并且在阅读时,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每个读者眼中的故事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开放式的话题和讨论形式。
今天听熊逸老师讲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作,结合自己观剧的体会,我觉得莎翁的戏剧与《金瓶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全局没有明显是非善恶判断的戏剧,从艺术手法上给了观众和读者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和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经久不衰。同时也正是剧作中每个角色基于自我立场而表现出的不完美的人格,给了人们最大的教育意义。
其实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成长经历中都难免会遇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角色遇到的场景,看过或者读过莎翁这一伟大剧作后,能够感触多少,吸收多少决定了读者看待人生的态度。浑浑噩噩的有之,随波逐流的有之,逆天改命的有之,统揽全局的亦有之。孰是孰非,如何评判?无法评判,因为各有各的场景,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激情。历史有的时候是精心的设计,而有的时候只是一场或悲情或美丽的误会。非得论出个是非对错,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