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我宁愿相信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这摧毁了我对秦史的认知。对秦始皇,李斯,韩非重新从头到脚认识了一下。李斯穷尽一生,却不能独善其身,死在自己欲罢不能的权欲上,搭上诛三族的命运。就像书上说的嬴政是他的魂,而他走了,李斯也不复是李斯。他与嬴政共同缔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帝国,并为之奋斗着,踏着一条沾满鲜血的路。
波澜壮阔而又悲壮的一生。
纵观李斯与韩非的友情,他们是惺惺惜惺惺的,而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样因为嫉妒而坑了韩非。韩非生长的环境在那个时代注定了他只能是个悲剧。他有着过人的才华,生来自带光芒,年纪轻轻已是名扬四海,投于荀子门下李斯得以相见。两个人的友情自此奠定,三年后,李斯离开荀子,踌躇满志的向咸阳,韩非歌一曲:“子欲西入秦,吾将东归韩,子勿为秦相,吾不为韩将,子攻兮吾守,兄弟两相伤。千般相见好,莫逢在沙场。”一语成戟。在李斯落魄的时候,韩非却一直默默的给他的家人寄送银两,并安排郑国为他铺路走向叩开吕不韦的大门,从而登上历史的舞台,直至舞台中央。韩非之死,而李斯只是想如何营救,何来陷构。韩非特殊的王室身份及对故国的情感使之不肯屈就与嬴政,并三番五次的挑战权威,嬴政已是大为不悦。甚至说,越喜其书,越厌其人。韩非所著述,是帝王之术。他面对的是谁?是嬴政。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他连臣都算不上。临末却不想让杀人的名头在自己手上,李斯含泪。自此世无韩非,一颗巨星损落。李斯抱尸恸哭,他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仿佛已跟着韩非一起死去。
韩非与李斯,之于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李斯之所以成为李斯,因为他遇到了嬴政。并帮助他实现了不曾有过的梦想,天下大统。无疑,他是幸运的。因为嬴政善听又明辨。书上说嬴政貌美且伟岸,冷血又睿智,英明又狡黠,并始终不得安全感。他挚爱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他的母亲,自小流落邯郸街头过着胆战心惊又躲躲藏藏的生活,只有赵姬作为妈妈温暖着他,而不想他最爱的人背叛了他,他不再是她唯一的爱,竟然还背着他养育了两个幼弟。。他愤怒,命侍卫把两个幼弟当着母亲的面装在麻袋里当场摔死。并囚禁了她。她只能爱他一个人。即使是他成就了霸业,内心的孤独与安全感并没有减轻。于是他开始向往长生不老。圈养术士。却遭遇最信任的两个术士背叛---逃离。怒之坑术。上学的时候讲,焚书坑儒。刷新了三观,所焚之术在大秦皇宫全都有备份,而焚烧的只是不易在民间流传之书,古人著述之不易,怎能一炬伏之。而真正的焚书还要拜托伟大的项羽先生,一把火烧了秦皇宫。。大火三日而不绝。。。如今看来是怎样的叹息。。坑儒,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是坑术士。因为两人背叛,四五百名术士被活活坑死。以严谨的历史角度,坑儒是不存在的。
随着嬴政的死,李斯与赵高的勾搭,确实是晚节不保并搭上身家性命的悲哀的开始。可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历史转折的时刻。。。人生没有如果,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秦帝国埙落,赵高弑君,胡亥闹剧收场。却是搭上嬴政十二个儿子的姓名,当嬴政知道自己的十二个儿子全都死在胡亥之手,兄弟相残,他会作何感想。然他已经长眠于骊山脚下。
李斯走了,留下无尽的追思给后人。
很喜欢曹三的写作风格,幽默风趣,博古通今。从人性的角度剖析历史人物性格。刻画了一个个并不完美却完整的人。在此同时,对于清史对中国文明的清洗与篡改感到无力与愤怒,一声叹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