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十月,西风正劲,满地黄花堆积,不由地想起一个长期被误读的词人——李清照。我们从课本里知道,李清照是才女,是婉约词的代表性人物,于是很自然地把她与中国传统文化里女性娇柔内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她应该多愁善感,弱不禁风,时不时咳嗽一下,看者心疼闻者怜之。但真实的李清照到底是什么样呢?
生于官宦,渴望自由
生于1084年的李清照,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家里藏书甚多,善词章。李清照聪颖好学,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小时便便有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优渥的家庭环境让李清照从小就有了超于常人的审美能力与极高的精神追求。
李清照幼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度过。五六岁时,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那时,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受封建礼教的禁锢,不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抛头露面。
但毕竟身在大都市,不像乡下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不仅能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还和家人到街头,赏花灯逛街景。丰富的文娱活动,不断陶冶着她的性情。慢慢地,李清照喜欢上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个性直率洒脱。在”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里可见一二,游玩必尽兴,彻底放飞自我。
在当时环境下,与其他在家绣花学艺的女子不同,李清照颇有一种不理世俗眼光,爱谁谁的态度。有爱好,把自己的生活安顿的丰富多彩。不惧流言蜚语,最大限度地争取着自由,让自己活得舒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李清照早已悟透一个道理:及时行乐,取悦自己。
才子佳人,爱得热烈
李清照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如: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春暖花开之时,少女春心萌动,在闺中幻想着未来郎君的模样。如此大胆直白的描述,足以见得李清照内心的倔强与勇敢,尤为难得。
幸运的是,李清照遇到了她的如意夫君赵明诚。二人可谓是门当户对,才子配佳人的典范。赵明诚亦是山东人,在家排行老三,父亲赵挺之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虽说生于显赫之家,但赵明诚绝非纨绔子弟,等闲之辈。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合时十八岁,正值少女感情最炙热的时期,二人如胶似漆,恩爱有加。对于金石书画的热爱更是拉近了二人的距离,他们互相砥砺,进行词创作,技法日臻成熟。都说古玩是有钱人的专属,像李赵二人能玩出文化的却区区可数,他们合著了《金石录》,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在《丑奴儿》里,李清照更是将真性情赤裸袒露无疑:“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一场雨洗去白日的燥热,且梳妆,雪白的肌肤似隐私现,与夫君度过一个曼妙之夜。甚至有学者凭此词给李清照扣上了好色的帽子。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本就无可厚非,能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写下这样的词句,说明李清照对人欲的通透。心中所想即眼前所见,心里龌龊之人,必然只见污浊;内心澄明之人,读到的是顺应本性的自然,何况男女相合本就是上天给人的恩赐,何污之有?何罪之有?
遇人不淑,果断分开
人都渴望拥有平淡幸福的一生,可在历史的轮回中,无法可以逃脱被安排的命运,李清照亦是。如赵明诚幸福美满的时日不长,北宋陷入危机,靖康之乱,夫妇俩为躲避战祸,避地江南。建炎三年,在颠沛流离中赵明诚英年早逝。李清照从此孤身飘泊于江浙等地,备尝离乱之苦。
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其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还拳脚相加,对其家暴。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其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一个女子得有多大的决心才愿意即使入狱也要离开人面兽心的家暴渣男啊,换做是今天,也不是所有经受过欺骗和家暴的女人能这样果断。不论人言,抛开世俗的眼光。李清照不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她更是一位勇敢无畏,有志有谋的女子。
面对权威,敢于质疑
毫无疑问,生于书香门第的苏轼是位大文豪,其豪放,潇洒自如的文风也被后人津津乐道,但李清照对其词,却有自己的见解,要知道其父李格非曾是苏轼的学生,对父亲老师提出质疑,可谓是胆量可嘉,况且还有理有据,让人佩服不已。
李清照相当反对以诗为词,特别将著眼点放在音律上面。因为词律较严而诗律较宽,拿作诗的音律填词,自然有许多地方“不可歌”了。而苏轼词后人多以豪放称之,以其足为后世效法。王灼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其高处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由于苏轼才气太高,词曲的规范无法限制住他的思想,造成他不喜剪裁文句以就音律,加上他诗化了的词风,所以尽管李清照盛赞他“学际天人”,在李清照极注重声律的标准之下,终不能免於认为其词是“句读不齐之诗”的评语。
前人多以其词不协律为病。词人晁补之为此作了一些说明:“苏东坡词人谓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可知苏词常有不合律处。李清照的质疑不仅不是无稽之谈,更体现处于对词律的严谨和真正的学者之风,言之有物,合乎词性。
综上可见,在封建礼教盛行的年代,李清照亦是如其名一般,清清白白,明月可鉴。她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遇到困难也绝不畏惧,而是积极克服。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历史里,李清照穷极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之中,却始终不曾放弃,而是努力生活。
文末赋一首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喜欢的李清照词的同时,也喜欢她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