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阅读
1.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儿园的学习经验;2.认字——这个阶段的阅读者掌握了最初的读写能力;3.字汇的增长和对课文的运用——具备功能性读写能力;4.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可以为高中及更高阶段的阅读服务。
成人阅读非母语书籍时,仍需从基础阅读出发,首先做到用不着停下来检索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然后分析文本的写作艺术,继而深入到对作者主旨思想的挖掘。
如果不能精通基础阅读,便无法进入下一个检视阅读层次,更遑论更高的阅读层次。基础阅读,实为阅读的基石。
#2检视阅读-提问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这本书值不值得我花大把时间阅读?书中的资讯和观点对我是否有益?在我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获取尽量多的资讯?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尤其要注意副标题和其他相关的说明或宗旨,这昭示了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特殊角度,也便于你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目录就是一本书的地图,特别是一些论说性的书,阅读目录能帮助你最快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便于把握侧重点和论述方向。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这样可以快速评估这本书所涵盖的议题范围。
4.阅读封面上的出版文案。这是图书出版者对你手中的这本书进行的最精炼的概括。当然时下很多图书文案水分多到让人能一眼识破,这也并不尽是坏处,起码给了你一个“善意”的提醒——连对这本书最了解的编辑都捞不出什么干货来,你还浪费时间读它做什么呢?
5.从目录中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随便翻翻,有时候连续几页,但不要太多。不要放过最后两三页和后记,因为很少有作者能放弃这种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强调和摘要式的阐述。
#3分析阅读-如何提升阅读的理解力
第一阶段:写的是什么?
1 给你面前的书分类
分类原则:实用性作品vs.理论性作品。
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2 透视一本书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找到文眼
3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哪个是理论性问题,哪些又是实用性问题呢?
第二阶段:怎么写的?-专业术语
第三阶段:写的好不好?对不对?-批判性思维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一 准备阶段
如何确定“特定的问题”来选择“应该读的书”,这就要用到检视阅读的技巧: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浏览,然后,粗浅地阅读,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这本书是否对你研究的课题有帮助。随后运用分析阅读的技巧:找到这些关键字有关联的众多图书中有“共通的意义”的几本。最后,进行主题阅读。
二 阅读阶段
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步骤三:理清问题。
步骤四:界定议题。
步骤五:分析讨论。
#5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强调。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者其他符号——用来强调最重要的几处,慎用。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在全书的想法统一起来。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的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用作唤醒记忆。
#6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上一个世纪很流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主要是这一点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因为证据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立刻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
#译序写的很令人动容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附录 建议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