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 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 ——《暗时间》
第一次看到暗时间这个词,便看了《暗时间》这本书。
暗时间是什么,简单的概念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碎片化的时间,比如走路、坐公车、逛街、吃饭睡觉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的效果会产生巨大的效果,并且由此,将在无形中拥有相对别人更长的生命。其实这个概念已经被提过无数遍,就是碎片化时间或时间的下脚料,但是能真正会利用的人又有多少呢?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在时间的利用上,比如工作时,如果经常切换任务,在不同的关注点上切换,这期间消耗的不仅是任务切换所用的时间,进入一个任务的专注状态前的“热身” 时间的工作效率也是很低的。 这时能迅速进入专注状态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状态能够保持多久(思维体力)也是时间利用的关键点。
专注状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表层意识上的专注思考,在潜意识中也会存在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常说的“不懂的问题先放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或许问题就清晰了”就是这个道理,前提是你有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将经验和知识跨情境转移。
在利用好时间的同时,抽象和推广是作者一直强调的一个思维方式。在从既有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应利用适当的抽象来得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同样应该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去除不相干因素避免干扰,从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来的知识。
另外,思维定势往往会成为我们思维的陷阱,既下意识地遵循既有知识框架思考的过程,解决的办法也是抽象。抽象出问题的本质,防止因知识表象细节而阻碍我们对不同问题间的类比。
总而言之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意思,触类旁通这个词大家都认识,但是有深入思考并运用到生活中的人很少,因为我们习惯了总是在别人思考出的现成的“答案”上进行思考。
我们要的不是相对论,而是诞生相对论的那个大脑。我们要的不是金蛋,而是下金蛋的那只鸡。
现成的答案是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却被忽略。事实上忽视到达解的过程往往成了舍本逐末。我们思考问题时会用到联想,演绎&归纳的思维法则,在通往解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试错,扔掉这棵逻辑演绎之树的许多无效分支,直到找出正确的出路。这个思维的过程中包含了多得多的知识,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真相只是结局,推理过程才是情节。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书写的好处众所周知,它总是有益无害的。如果将思考过程记录下来(看得见的思考),我们事后便能回顾整个思考过程。还有很多的好处,如减轻记忆工作的负担;思考各个环节的其他可能或是否陷入思维定势;激起更多潜在的联想;反思解题过程中的一般性,跨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规律等等。
我们的思考中往往可能存在着盲点,对某个知识的无知而犯了严重的错误,一般自己很难发现。将你思考后的内容分享给其他人,让别人发现漏洞,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写在最后。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从来都不缺激励人心的心灵鸡汤。每每得到一段段文字,一个个“真实”事例的“安慰”,心满意足之后,或许你已经落入了一个思维的“陷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