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遇而安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
无论相隔多久,又或多远,总能让我思绪万千;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
消失了时空,怀念成相见,信中你我,定格成永远的容颜。
在如今各种真人秀泛滥的综艺界,到处充斥着无聊的游戏、无趣的笑料,尴尬的广告,以致没有任何节目、任何笑点、任何嘉宾可以吸引我,宁缺勿滥,也乐得清静。
直到它的出现,如一股清泉,滋润至心田。没错,就是:《见字如面》。
且不说节目本身的瑕疵,这个节目的形式着实吸引我。当温情的背景音乐响起,嘉宾们恰如其分的朗读,一封封遥远而真实的书信让我流连其中,见字如面,寥寥几句就引出了久远的故事。不由得,我也想起从前,那个写信的年代。
记得,初中的某段时间突然流行起交笔友,即使收信者是身处同一不算大的校园里,甚至是对门班级、同一班级,大家都喜欢买来色彩各异、略带香味的信纸信封,明明见面更容易,却郑重其事的写信收信,年少的幼稚如今看来甚是可爱。
写些什么我也忘了,持续的时间也很短,但这个形式记忆深刻。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刚刚告别童年渴望长大的我们,用写信的方式记录着、也分享着青春伊始属于我们的秘密花园。
高中时,收到一封旧友的信,写了什么我同样忘了,只记得那会学习累了,我有一种独特的解压方式,把完整的纸张一点点撕到粉碎。不敢撕书本,不敢撕试卷,于是这封信成了牺牲品。
无关内容,无关寄信者,只是恰巧仅有那么一张和学习无关的纸,撕碎后扔到了教室后的垃圾桶。
我这一无关痛痒的行为被我贱帅的前同桌看在眼里。两天之后,他跑到座位上跟我说:是不是有个叫某某的人给你写信啊?我正诧异他怎么知道,只见他贱笑着拿出全部碎片拼接好的那封信。
我真是啼笑皆非不敢相信他的无节操无底线。要知道那全是指甲盖大小的碎片,关键是写信者字迹潦草无比,不好辨识,他硬是不放弃的耗费了两天的空闲时间拼好了。
都是好奇心作祟,他以为会是情书一类,谁知道不过是简单的寒暄罢了,白白浪费了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刚上大学时,分散在全国各地高校的同学间通过书信分享着各自学校的新鲜见闻,电话里通知了寄信的日子,于是盼望着从几千公里、几百公里外寄来的信。
算着时间也该寄到了,跑去邮局收信,欣然的拆信读信,然后回信。熟悉的字体,洋洋洒洒几张纸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如同假期的远游见闻,仿佛我们都不曾离开苦读的教室,不久后又要回归高中课堂。
谁曾想,这已是我们写信年代的尾声。第一学期过后,很快书信少了、没了。E-mail和QQ代替了写信,交流变得容易,沟通变得快捷,可见字如面的日子不再有,从此,再也没有写过信了。
从前,当有所念人远在他乡,唯有依靠书信来表达思念,车马邮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深深记得《甄嬛传》里,甄嬛和允礼在一起后,允礼入宫侍疾45天,二人无法见面,仅靠每日的书信往来。“一张机,两张机......九张机",若没有这些深表心迹的书信,两人的相思之情如何寄托?作为一个看客,我竟觉得书信往来带给他们的喜悦胜于天天相见!当二人不得已分别,这些书信这段记忆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留念?
《见字如面》勾起了我的思绪,以上均为所想,却无所见。在家时翻出了一本十多年前的毕业纪念册,当看到年少的同学认真写下的文字,才真正体会到字的魅力,见字如面,已隔经年。
不同于网络上的留言、聊天记录,手写的文字没有雷同的格式,无法快速的敲打,一笔一划,有墨痕有温度。稚嫩的文笔不忍阅读,却又不愿割舍;羡慕曾经的无忧无虑,少年不识愁滋味;感慨当年我们也有宏大理想,年少轻狂当时如此。一时想和旧友感叹几句,却不知从何说起。索性,又放回了箱底,就让文字中的我们永远定格在年少的容颜里。
如今,依然有所念人在远方,各种视频通话让见面变得容易,而见字俨然已是一件奢侈的事。前几天朋友看到我文章里的摘抄,感慨到:好熟悉的字啊!我也挺感慨,这么多年还认得我的字。尽管现在都用电脑打字,我依然摘抄下喜欢的诗句。笔在手里,远比电脑在手里更有写字的感觉。
春风又起,不如拿起笔,为远方的友人寄去一封春的问候,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