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结束后,我一直在想,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哪些是我需要反思的。
之所以先写“自我肯定”,是因为反思太难了,自揭伤疤是耗能极大的一件事。
姐姐小时候,我只要有时间,必须一眼不能离的看着她,陪着她,照顾她。好像不然,姐姐就无法正常长大,我就不是好妈妈。
姐姐上小学以后,会出现写作业拖拉的现象。后来我才知道,她跟同学说,早写完了妈妈还要让我拉琴、让我做课外题。(真是跟蒋老师讲得一模一样)
那时,我也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的放手让心智不成熟的我认为,是她家女儿太优秀,我可不敢“放手”,靠孩子自己还不跑偏了?!
所以,在小学二年级之前,家里会大吼小叫,我也会各种郁闷焦虑,妥妥的一谈学习秒变后妈。
后来,弟弟出生了,我无暇像之前那样“把眼睛长在姐姐身上”。抱着弟弟吼着姐姐的无济于事,那种焦虑到无法更焦虑的状态,好像突破了极限,竟然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突然就不焦虑了,因为无论如何,时间都不允许我照顾弟弟的同时全程陪伴姐姐。而且,我也意识到,在成长的一生中,小磕小碰是无价之宝,是每个高光时刻的不可逾越的铺路石。
也就是在那之后,姐姐的学习,大概率的都靠姐姐自己安排了。我会征求她的意见,要不要听写,要不要帮忙检查,要不要找些题做。
在陪伴学习时,我也尽量的让氛围轻松一点。比如,用英语听写汉字,用同义词或者肢体语言提醒背课文卡壳的地方,姐姐会觉得很搞笑,会经常要求我给她检查,动不动笑得嘎嘎嘎的。
我也不会纠结考试成绩,因为成绩都出来了,对分数的情绪都无济于事。重点放在考前的问询提醒和考后的复盘,复盘一个学期的学习方法和看到成绩的心情。
我不确定这种做法对不对,因为姐姐的成绩也不稳定。而我又处于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的状态,没有投入足够时间自然也不好意思要求孩子如何如何。
就这样,六年级下学期疫情居家学习了。小学毕业考试,姐姐全校第一。
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后面的数学老师,给我的评价是,之前毫不起眼的孩子,怎么六年级突然冒头了。
虽然这个名次从来也不在我预期和要求之内,不过现在回头想来,三年级以后的“放手”功不可没。
妈妈无暇360度监控后,姐姐在掌控着自己的节奏,她发现能够学好的那种胜任感太难能可贵了。
在一定程度内,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我负责提供外围无条件的爱与包容。亲子关系自然好的不得了。
疫情前,我喜欢带孩子旅游,旅途中的历史人文科技博物,给姐姐心中种下许多好奇的种子。阅读,又让她得意的发现很多她走过看过感受过的内容。
这些,都是蒋老师讲得内驱力的三个重要方向吧?
上了初中,我也保持如此做法。学习的事情,我尽量延迟反应、外围了解,给她试错的机会,给她自主调节的周期,给她感受内心的空间。
而我自己,因为从铅笔橡皮、鸡毛蒜皮中解放出来,也有时间去阅读学习,让自己成长和改变。
目测,现阶段,“正循环”进行中。
下一步,我还要试着放手,迎接姐姐独自出门这件事情对我内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