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28 —————
妈咪 06:47
一个感受到他人重视的孩子会更关注他人,也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因为他不再担心自己会‘’犯错‘’,而会尊重他人的情感,也会产生一种责任感。
爸比 08:24
宝宝哭了, 抱还是不抱
对于很小的婴儿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自律”,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和我们合作,控制自己的内在需要。如果婴儿的需要被拒绝,其紧张感就会提高,而且会通过哭闹、焦虑、进食障碍等等适当出来。所以婴儿哭了还是要安抚的。
爸比 08:36
按需喂养还是按时喂养按需喂养更好,是因为它严谨地考虑了婴儿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因为它们成功的通过了实践的检验。
————— 2016-11-29 —————
妈咪 07:16
如果孩子没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没人在她哭泣,发怒或者感到恐惧时安静地陪伴她,如果没有人肯定她的感受,告诉她这些感受是合理的而且她有权力体验她所感受到的,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抹掉自己要切实体验的意识,而成为父母所希望的孩子,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或者其他人眼中所认定的那个人。这些人告诉孩子她是谁,然后孩子就扮演这个角色。于是,她再也无法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爸比 08:38
理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有经验的妈妈们都应该明白,婴儿在九个月到两岁之间,每次哭叫或抗议时没有必要去安慰他,这些不满一会儿就会消失。对于年龄更大一点的宝宝而言,即便是晚上睡觉前例行的抗议和愤怒的哭闹,父母也不一定要去探视,等一会儿声音就会渐渐消失。但是,婴儿的哭声是另一种类型,是一种不寻常的焦虑或惊恐,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安慰他,让他安心。
在婴儿期和童年早期,孩子会认为梦里发生的事是真实的。
Jingjing 08:51
分享一点知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做事的初衷是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很牛,还是为了帮助我更牛?
具有前一种心理特征的人会注重自己的表现,关心自己在他人眼里显得是不是很好。同时为了维护较好的形象,通常选择一些在自己能力以下、不太有挑战性的事去做,这样就可以避免出错。
后一种人把人生当做不可再来的体验,相信未来的自己会更好,做事时更关注自己获得的成长,并不太在意自己是不是显得比别人更聪明,相信智慧是可以通过学习增长的。
很多心理学实验已证实后一种人更容易在人生中体会到幸福感和意义。
所幸,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的,只要更新自己的观念,相信成长是最重要的事,成长和年龄无关。
Jingjing 08:54
做好一件简单的小事,每一天都认真做,100%的投入。没有例外,没有假期。人会少很多和懒惰抗争的机会,心态更为平和。
Jingjing 08:55
如果觉得时间不够,那就砍掉不必要的事。人至少是可以做好一件事的。而在一件事上成功,比事事都不怎么样要强很多。
————— 2016-11-30 —————
妈咪 06:26
孩子的无理取闹是不存在的。如果你不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那么请拓宽你的思考范围,尝试着思考一下他可能经历过什么,他正在表述的需求是什么。他是不是在说一些和他自己无关的事情? 倾听孩子的表述并拓宽自己的思路,这需要大人通观全局。孩子要传达的信息是针对谁的或是针对什么的?
妈咪 06:38
婴儿需要父母给予她无限的温情,需要父母啊断的触摸或抱在怀里,需要父母的气味和爱抚。如果一个婴儿连续几个小时或数天都见不到父母,他就会不断地累积紧张感,并有哭出来的需要。(感触颇深,历历再现)
————— 2016-12-01 —————
Jingjing 07:21
表现型目标和进步型目标,是我昨天说过的两个概念。
前者关心人自己在做事中的表现,并把结果和自己的智商等关联起来。一开始会有很强的爆发力,更能在容易的目标中表现优秀,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放弃。
后者关注旅程,会更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在意自己当前的不足,相信未来的自己会更好并以此为目标和动力。这类人更有长性,把人生看作马拉松,一开始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但往往是最终有成就的人。
Jingjing 07:22
来自于一书
Jingjing 07:24
如果能读原书,或许就会和我一起明白一个——我这么多年一直困惑的问题:为什么进了优秀大学的状元会自杀?
Jingjing 07:27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的目标是极端的表现型,是短跑的优秀选手,但到了高手如云的地方,没有先认清环境,盲目地把一开始的结果和自我评价关联起来。自我认可度极速降低,人就崩溃了。
Jingjing 07:29
而如果是一个关注成长的人,那越是到了高手云集的地方,越是兴奋。因为跟高手接触是最有效地变成高手的途径。只要关注进步,不在意自己当前有多差,不怕丢脸,不断积累,总会有所成就。
Jingjing 07:41
表现型目标:be-good goals
成长型目标:be-better goals
Jingjing 07:54
如何避免睡觉和读书的冲突呢?
Jingjing 07:55
核心方法:别留这么少时间,做别的事更快一点。
爸比 07:59
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
宝宝对各种东西的主动摆弄对于他发现和熟悉自己周围的世界绝对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陷入与宝宝的权利之争,并且,要把“不,不”留在白天需要的时候才用。童年早期,极端地限制和禁止孩子摆弄和体验物品会怎样损害孩子的认知能力,并导致孩子失去语言能力,就像芭芭拉那样。
Jingjing 08:01
提问:没看明白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妈咪 08:03
听说芭芭拉是奇葩的意思
Jingjing 08:03
哦哦
妈咪 08:05
不管孩子的感受是否让人觉得舒服,想法是否让人感到愉悦,行为是否让人认为得体,大人都要接纳她的情绪,这样她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树立起自信心。
爸比 08:07
题目的意思就是父母不应该限制幼儿的各种行为
Jingjing 12:37
预告两件事:
1.送给彭彭一把二胡,已经在路上了。我想搜索靠谱课程,后来在"腾讯课堂"找到三门给初学者的课。腾讯课堂有手机APP,有网页版,你用手机、ipad、电脑都可以看。其中一门付费,我回头买。
2.两周以后,有一门语音读书课在微信开,老师带领读英文原版书,书名就是我今天发过的那一本,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实践书,不是假大空的鸡汤书,而是心理学博士从研究成果出发,用通俗有条理的方法介绍一些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老师也讲得好,跟评书似的。我计划给乔乔买一份,跟着听听就好。对英语、观念、读书都很有启发。
Jingjing 12:39
关于这两件事,都不用害怕自己还没准备好,想等等再做。没必要,人从来等不到准备好的时候,只是把想做的事都等忘了而已。我们今天学一点,就比昨天知道的多,进步型人格,记得吗?
————— 2016-12-02 —————
妈咪 00:16
事实上,宝宝哭泣那是因为她有某种感受,某种需求,她在尝试和父母交流,而父母把她的需求理解为她需要吮吸,于是给她一个安抚奶嘴。这样,你教会孩子的是:当我有某种情绪时,就需要在嘴里放点东西。长此以往,当情绪波动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可能啃指甲呢?
妈咪 00:20
有情绪是健康的,而压抑情绪是有害的。孩子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甚至可以让自己全副武装,正襟危坐,不去触碰那些情绪,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伤害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并因此降低她的情商。
————— 2016-12-03 —————
爸比 06:36
孩子认识现实世界
孩子的良知形成包括孩子的生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生理发展遵循人类的遗传规律,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后天教育。而社会性发展,即行为标准的获得,离开教育便无法形成。
Jingjing 06:38
教育等于行为培养
爸比 06:39
对[Grin]
爸比 06:41
两岁的孩子,行为、欲望都要靠教育来完成
Jingjing 06:43
怎么教
爸比 06:49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个行为和冲动都要靠大人的表情来重复教育,对的给予赞同,不对的同一件事情通过多次重复进行纠正。
妈咪 06:51
接受孩子的情绪。 真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能够帮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陪伴孩子意识到自我,首先要真真正正地倾听,而不加任何评判、不提任何建议、不做主观引导,只是让她有机会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帮助她认知自己,接受她,理解她身上发生的一切。
Jingjing 06:52
不加评判地倾听是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
Jingjing 06:59
有耐心地多次重复是最难的地方,不加评判也是最难的地方
爸比 07:09
两岁的孩子心智机构还没有健全,到处都是缺陷,很容易出故障,孩子自控力差。过度宽容和过度严格都会有不良后果。
Jingjing 07:12
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呢?
爸比 07:16
过度宽容,会让孩子觉得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就会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判。过度严格,孩子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问题。
爸比 07:19
解决办法就是父母必须正确评判,耐心教育。
Jingjing 07:20
或许可以有一个标准,如果某个行为可能对他人或孩子造成伤害,就得改;如果是孩子天性中不符合大人行为模式、但无害的行为,比如爱问问题、爱动。这些都不能野蛮管教。
Jingjing 07:22
我提出讨论问题是因为,育儿书属于实践指南书。如果某一个观点没有落实到具体怎么去做,那么就还需要思考,继续找答案。
Jingjing 07:26
聊点题外话,你俩现在是学习的同伴,什么叫同伴?
同行相伴。一起学习,互相各有特点,不会有谁比谁牛的结论。互相之间的比较在这里绝对不会发生。
既然一起前行,就多鼓励对方。既然相伴,就彼此督促。
Jingjing 07:34
每天如果书来不及读就把书撕开,装几页在兜里,抽空读完就好。
Jingjing 07:45
读谈健康的文章给我带来了什么变化?
健康日报这些微信营销文看的再多,似乎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核心就是,我们总以为看过了就知道了,知道了好像就会做到。这是和事实严重不符的!
反过头去看,看了那么多,你们每天还吃什么还是吃什么。
人要因为某种观点获益只可能是经过思考,清楚要怎么做才可以。谈健康的文章先不说内容繁杂,主要是太多,我们哪一次停留超过半分钟了,怎么可能思考,还变成行动呢?
想清楚这些,就会发现读那么多都是浪费注意力,把不重要的事情优先做。发给别人他们更不可能认真看,很可能也不会打开。
所以,更优先的事是认真读点会仔细思考的话题和文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
————— 2016-12-04 —————
妈咪 07:03
陪着孩子体会各种感受和陪其他人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只需要表现出和她拥有共同的情感,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感受。任何人性化的东西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不会陌生。你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所以你可以理解她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关键词:陪着 表现 情感 体会 感受 共情式的倾听
爸比 07:20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通常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克服自己的轻度焦虑。有时候只要父母说几句话或者抱抱自己,就能消除孩子的各种恐惧。这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父母有神奇的力量。同时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降低这个年龄段对孩子的期望值,更不能使用暴力。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重视来自父母的爱、赞同或否定,这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