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第一句。反听,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倾听。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变鬼神,像鬼神一样变花莫测。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为:因此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倾听对方言辞的人,就能像鬼神一样变化莫测地获取对方实情。
反覆篇前文有“因言听辞”,你要去听对方话中的表意和深意。正面听得的是表意,反面听得的是深意,深意是实情中的对方心里的想法。例如,对方可能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且绝大多数人说话都在这两种范围内。要注意的是,每句话有表意,但不一定有深意。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你可能陷入总是怀疑对方话里有话,不停猜测而疑心疑鬼的境地。
例如,你穿了一套新衣服,让(男/女)朋友看看怎么样。对方说,可以,我觉得你穿那件白色的上衣(更)好看。请问,对方觉得你现在穿得好看还是不好看呢?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没什么,请看下一个例子。对方说,哎,我这人生活环境简单,也就没什么复杂的心思,有什么说什么。请问,对方有没有在说你生活环境复杂,各种心思多?
对方话中有没有深意呢?还是要加入“情景”、“关系”和“人物”三个条件来看。对方是你的同事,你在和对方的长时间接触中了解到对方是个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的人,其表意就是其心中所想,没有深意。你和对方初次接触,对方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或者对方不是一个在意这些虚礼的人,那么对方所言基本不会有什么深意。你和对方在说什么比较重要的或机密的事,有些话不能明说,意有所指,自然是有深意的。
第二句。其,指我“反”对方所采用的方式。当(dang4),恰当,适宜,意同“钓语合事”之“合”。牧之,意同“随而牧之”之“牧之”。审,前文说的“审”是动词,此处是名词,详细。所以第二句的意思为:我“反”对方所采用的方式(即方法、策略等)变化得当,就能详尽考察对方。
反覆篇前文有“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最关键的一点在“变”,要变得恰当,才能有后面的“随而牧之”。在实际中,你怎样才能变得恰当呢,尤其是在你对事不熟悉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变得恰当呢?
这个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也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也许圣人能,但圣人并不存在于现实中。而鬼谷子本人,很多历史人物、乃至现在的风流人物都能给你一个极为抽象的答案:变;具体一点点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具体一点点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事而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
因而,在谈及“变”时,只能具体到某类事上才有意义。抽象来谈,针对很多类事情来谈,最终只是沦为泛泛而谈,没有操作意义。正如“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这个比(喻)只是助你去理解其意思(比的优势),不能让你知道如何去操作(比的缺陷)。
前文说过,鬼谷子一书讲得是方法论,方法论中通常是没有操作的。你不能从书中知道我该怎么变,你只能在实际中或其他类型的书中偶然得知,原来针对这样的事我可以如此变。反过来,你从实际中或其他类型的书中知道,针对这样的事我要如此做,而很能抽象出“变”。
很多书或现实中的事只是给你或者只能给你展现出这类事的一小部分,所以你要博览群书或历经世事才能知晓事的全貌。
第三句陈述了“牧之”、“得情”和“定基”的逻辑关系,这句话非常重要,比前文说过的“重之袭之、反之覆之”这类表示实现方法的语句更为重要。前文说过,理解要求你将各部分联系起来、串起来,这是在构建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一点在说捭阖篇“说人之法也”也提过。
“牧之”“得情”前文已经多次说过,在此不再赘述。反覆篇前文有“因而定基”,那么定什么基?(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内容”条件)
捭阖篇前文有“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求实就是得情。得情已明,就要整理得出对方的目的、对方的利益所在,为之确定基调。情和此基调都是之后谋划、决策的基础。
所以第三句话的意思为:虽然能诱导对方说话,但如果不能静听审察其言辞,那么得情就不明了;得情不明了,关于对方的目的和利益所在的基调就确定得不牢固。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M]
[2]许富宏.鬼谷子译注[M]
[3]张建国.鬼谷子实用智谋大全[M]
[4]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
[5]王洪武.鬼谷子汇解[M]
[6]唐突生,侯宇.鬼谷子与伐谋伐交[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