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现了一篇文章《当孩子伸手向你要钱时,千万不能这样做,一辈子的阴影!》,认真阅读后,感触颇深。转发到“读书吧”,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站到孩子的角度,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情况下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文章列举了两个案例:一个初中住校的小女孩,妈妈通常每周给2元零花钱,有个星期她想要5块,妈妈不给。在她威胁妈妈不去上学的情况下,妈妈一副嫌弃的样子,很不高兴地掏出5块钱,扔在桌子上。小女孩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同时,在心里埋藏下对钱的渴望。
一个男孩子,初二那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男孩家串门。身无分文的他想陪女同学去街上转转,希望妈妈给他一点零花钱。妈妈不肯给。他一再恳求,哀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扔在地上,“拿去!”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碗大碗茶,就各自散去。当年的男孩子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他一直不肯结婚。他的母亲可能一直都不明白,当年扔给孩子的五毛钱影响了他成年之后的生活道路。从伸手要零花钱,到弯腰捡起那五毛钱,客观时间只有几分钟;在他的心理时间上,漫长如整个人生。
上面两个故事中的母亲都用金钱带来的权力狠狠地羞辱了自己的孩子。父母不以为然的一个动作,却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提倡“穷养儿子,富养女”,这篇文章旨在提醒家长:穷养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让穷养的孩子丢失了大方得体,不要让穷养的孩子丢失了格局,不要让穷养的孩子丢失了气质。
故事中的两个案例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多少年前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一年,我师范毕业,马上要参加工作,去教体局拿派遣证。当时教体局负责发放派遣证的,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我心想去的时候给老师买个西瓜,就去问爸爸要钱,爸爸当时正在打麻将(赌钱的那种),我知道爸爸最忌讳的是打牌的时候管他要钱。我站在他跟前嘟囔了半天才说出要钱的事儿,爸爸一言不发,只顾打牌,我就一直站在他身边。后来他从兜里掏出十元钱,一把扔在了地上,我弯腰捡起钱,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羞愧,气愤,强忍着,眼泪没有流出来。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这一幕。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挣钱,不在张口管父亲要钱。我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以至于后来当父母老了,我总是想发设法把他们想要的东西准备好,每年春节换好新钱交给他们,让给孩子发压岁钱,不让他们为在子女面前要钱而感到为难。
父亲是个善良的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他没有因为我们而嫌弃我们,尤其是我,爸爸有时还带我出差,给我买好看的钢笔。但我总觉得爸爸是一个自私的人,吃喝穿戴很少想过子女,也很少管我们。那时间,母亲在外地做生意,我们姐弟几个跟着爸爸,爸爸经常打牌熬通宵,孩子学不学习,做些什么,他从不管不问。那一年,我考上沈丘师范,送我上学的那一天,爸爸又打了一夜牌,6点多钟就拉着我坐上了车,到了沈丘吃的早饭,吃完早饭,爸爸把我带到学校,交完费用,把我领到寝室,行李一放,头也不回的走了。那一年,我16岁,第一次离开家,陌生,恐惧占据了我整个心灵。寝室里当时就我一个人,我多么希望爸爸能留下来陪我一会儿,可是,他没有。当我看到同学的父母,坐在寝室里安排了一遍又一遍,依依不舍的离开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好幸福啊!我们和父亲从来不交流,到他老了生病的时候,虽然我经常陪着他,尽量在物质上满足他,可每次他想和我聊天,我都特别不情愿,他每次说的事情我总感觉是错误的。等到父亲走了,我感觉好多时候他说的还是对的,但他在世的时候,就一直排斥他说的话。
都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有时候父母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多问问自己“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了解并给与回应。
当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份情绪,都能得到理解和重视,孩子就会产生被爱的感觉,进而与父母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结,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那么,让我们将节奏放慢一点,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将爱放透明一点,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