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鲁迅也不淡定了

        近些时候,关于中医、西医的孰是孰非、褒贬不一的文字、话题充斥耳目,引我不禁多言!罪过罪过!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西医之争据说从欧洲列国枪船敲开了我国大门就开始了,西医这个名词也是相对我们本土的医而言的,在新文化冲击下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当然,中医这个词也是应运而生的!大概是“旧医”太过腐朽,而改称中医,但依然没有改变它开始的一场颠沛流离的几近居无定所的动荡却万复不劫之旅!


        据考,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当时也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在对待病症的过程中,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医道相通”的说法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巨典。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还逐渐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开始走向没落,一直不招人待见。


        直到2003年非典爆发,中医药方大显身手后,中医才又一次有所起色,成为热点。


        西医,只能解释为来自西方的医学。它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十七世纪时,西方国家的学者摒弃了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在近代时期发展出的一门建立在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全新医学体系,这门学科就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也就是当今的西医学。

        科学的进步使近代西方人认识到,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不能按人们的意愿或者猜想来解释,而是只能用机械理论并以几何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清楚(中医用几千年的经验可以告诉人们,人对自然必须由完全被动、和谐相处或许可以影响甚至达到改变的程度,这种被动性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机体的不适并不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中医则认为不适是随着机体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是由于机体内受到某种伤害而引起的,药物和外科手术可以治愈或者缓解疾病。


        不难看出,中西医的分歧很大,而在这场争辩中,中医败下阵来的可能性却有压倒性的优势!理由归纳如下:

1、以一对多。提到西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甚至还会有“放射科”、“X光科”!那气势,简直是“众人划桨开大船”哪!看看中医,尽是些在居民区一个门洞挂个幌子“XX中医诊所”之类,一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的架势,你说谁赢?一个中医大夫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想都难,纰漏、失误可想而知!


2、以长对短。西医,大约从十七世纪才渐渐形成体系,至今不足400年历史。看看中医,原始社会就有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体系,距今至少有2500年。如果说失败的案例,就像是洗碗,你说谁打碎的碗多?


3、以人对器。记得前几天看过的一个帖子里说,某老中医在应邀参加的医学论坛上向所有与会的医学博士、博导、正副高、专家叫板,以一对众多,各为100名患者诊治,看谁的疗效高!看样子,也是把这位老先生气得“急头掰脸”了!但是,离开仪器和数据,西医确实玩不转。但是,有了现代的科学设备,而且是不受状态和情绪影响,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的中医(毕竟多数达不到神医的水准,将来神医或者圣医坐镇也像现在的专家诊,那可就不好说了!)就没那么大的底气了!换一个角度,中医也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医用设备又没说不允许中医用!),会不会如虎添翼呢?


4、以整体对局部。西医区别于中医的一个很关键的理论基础就是“疾病的局部性”特点。既然局部问题当然可以局部处理了,“立竿见影”,但是相对直对病灶,对病灶之外的顾及程度略低!但是中医的主要观点则是人是有机整体,病是表,因在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讲究平衡,边治边调,病愈无伤,但见效期很长!尤其是在行色匆匆的时代,快才是硬道理!不是有某明星在境外感冒久治不愈,回国一针吊瓶解决问题吗?!怎么评估?华佗可是著名的外科手术和麻醉专家!


5、以自愈对介入。西医最拿人的就是“手到病除”!这本来是中医的绝技,但现代医疗利用介入的手段,比手快多了,简直就是“比曹操还快”啊!哪块坏了,切掉就OK了!血管堵塞了,放个支架妥了!实在不行搭个桥就能解决……中医则讲究查病溯源,一切治疗调理是基于最大可能恢复自身各器官以及相关脏器的正常功能或者叫自愈能力,所以,始终有其间接性,不如西医来得直接!也可以说中医侧重其长效性,不如西医来得速效!


6、以酌情对标准化。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的,新兴、公开、同求、共识!推广、学习都是标准化、规模化、学院化、专业化!易于接受,利于推广,便于普及、认同,好像快餐!而中医本身就是讲究综合,追求统一,结构复杂,难以掌握。学习推广多为家族承袭,有的还“传男不传女”,基本都是具有排他性的“一个人在战斗”,好的“所”里也多是“门徒一二”;对待诊治,又好像中餐,盐少许,酱油少许……既综合统一、面面俱到,又要精准适时、因人而异,这使得中医必然有很多偶然性因素,缺乏系统性、公开性、连续性,对于推广传播都很不利!加上缺乏社会支持甚至保护(家族性的东西都不啥得拿出来共享,本身也不容易被支持和保护),很少的学院与研发机构和专门的大医院!用我们乡下话讲,就是小逼心眼!

        农村有老话,讲舒适,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省事儿”是人们的共识!

        不过问题还要客观综合看。无论中医西医,都有治好的病,也有没治好的病。用是否治好病来判断孰是孰非显然不够中立客观!无视不同维度的共识而枉加诽谤,也许是源于“三季人”对四季的不理解,关键是我们常人自己有没有判断力!习惯于拿来就用的人们,可能就会欲速则不达,就会因为少付出学习而多付出一些代价!比方说,既然相信女人坐月子避风忌凉,那你就要忍受比不信的人更多的燥热。而如果你接受不用坐月子的说法,那你就吹风吃冷饮好了!反正舒不舒服自己知道,“愿打愿挨”的事情,怨不得别人啊!所以,仅凭个案个例,哪怕是自身经历的,哪怕是鲁迅,都不能断然辨明是不是真的治好没治好病(不是玄,很多时候自己觉得有病缺未必是实症,自己认为没病也未必真的没病!)!或者说,有时,暂时的治好恰恰是实病的起因!现代人的逻辑是“病灶没了,病就没了!”换角度说,胆坏了,把胆摘除了,胆病是没有了,而没胆的人是不是病人?这涉及的东西有点多,暂时按下不表。如果因为牙垢引起牙龈出血没搞明白而“小题大做”去调理脏器的,除了能说明此医无道寡术,还可以说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是喜驳善辩者们习惯的逻辑和常用的手法!至于还要借此去吆喝鼓动别人听信自己的观点,其发心,天知地知,自己最知!

      信者,命矣!


        有案例说,治同样的病,用同样的方,去年都好用,今年却要加一位药才好用!1954年采用中医蒲辅周先生的药方治疗当年乙型脑炎颇有成效,但是到了1958年也是乙型脑炎,同样的药方却毫无效果,不得不再请出蒲辅周先生再度出山重新拟方,在原来的药方基础上加了一位臣药,结果疫情再次得到有效控制!你若说一切都是病毒,那么当年的乙型脑炎,病毒相同,年份不同,药方、治法就不同了,如何解释?究竟是什么变了呢?去过茅台镇的人都知道,茅台酒厂曾经建过一个分厂,设备、技术、原材料都用原厂的原套,就连车间窖泥都原封不动全部搬去,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调试都无法达到原厂甚至是茅台镇酒作坊的水准!传说日本人也曾试图来“偷过艺”,也以“徒劳”告终,又是什么不同了呢?柏拉图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异曲同工,但不太好理解,是吗?


        有所“争”,必有所图!

        有所图,必只见己长,力寻人短,彼此伤害,两败俱伤,一损俱损,害人及己!


        道德经有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孔圣人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社会,是追求和谐共处,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求同存异识大局,取长补短谋共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中西医正是为这种要求和趋势保驾护航之责的共同承担者!两种学科应该,以民生大计为重,互通有无,共同提高,让黎民百姓受益于和谐不争所带来的“无不治”吧!


        据悉,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世界正在走向更加和谐!愿中西合璧再结硕果,让我们昂首阔步于一带一路上的理由,再增加一项中医这颗新擦亮的夜明珠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顺带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查百度上介绍,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1、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医生”一词,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 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2、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3、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医学名医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针灸之祖——黄帝,姓: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二、脉学介导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三、外科之祖——华佗(?—208)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四、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五、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六、药王——孙思邈(581—682)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七、儿科之祖——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证治的范例。


八、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九、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