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家好,我是,我是剑阁人。第一篇文章写写三国,顺便感受一下简书。
我能看到的三国包含很多层,史书里的三国,小说里的三国,电视剧里的三国,还有现实中残存的三国遗迹。之所以有这么多版本,除了汉末那一百年本身的魅力,千年来无数缤纷的脑洞也实在是功不可没。看过上述多个版本,发现题材虽同,故事却有天壤之别,而这当中又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重新翻阅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强啃了陈寿的《三国志》,把川内陕南的三国遗迹远程踩了个点,更在B站洗脑循环了镇站鬼畜《此物天下绝响》。科普来说算是已成,估计和易中天教授电视授课教出来的学生水平相当,所以不敢自夸,这只三国粉仅仅十天大。
评价一个故事的优劣,最简单的一点是看它能否攫取读者全部注意力,忘记其它故事,包括读者自己正在书写的故事。正因为这一点,我在近几年的阅读中时时警惕,防止被一个美妙的故事席卷,也把自己的光阴带到沟里去。所以在读三国的时候,这种疏离感让我轻松扒上了三国的云端。
人物年表一列,三国原来那么短!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算起,到280年三分归晋,前后不过80多年,多少风云变幻!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胜,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孔明出,建安二十四年孙刘翻脸关羽死,建安二十五(220年)年曹操死。223年刘备死。234年诸葛亮死。个人认为从此进入后三国时代。252年孙权死。263年蜀灭,265年晋立,280年吴灭。
平时喜闻乐道的那些三国故事,现在看来多是被罗贯中带跑偏了的版本,后面漫长的杀伐岁月,在演义里竟被一笔带过,远不及前三国精彩。部分人物更是被过度神化,看过正史之后再看演义,真想给罗贯中寄一盒中二牌刀片。
孙刘结盟对抗曹魏的一路实在坎坷,直到229年蜀使陈震为新称帝的孙权带去交分天下的蓝图,这三足鼎立的模式才算是成了定局。而这不仅对于因荆州而死的刘关张来说已经太迟,对五年后病逝五丈原的诸葛亮来说也已经是无力回天。若是鲁肃仍在,东吴的外交能保持长远眼光,半路出山的诸葛亮也不至于孤军奋战,苦心经营两国联盟。况且最后这得来不易的联盟在魏吴翻脸之后才得以建立,是孙权被动的外交之举。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而这伐谋之士,鲁肃之后,再无高人。孙刘之间,有交无谋,否则怎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归晋乃自然之理。
三国人的政治口号我看起来还真觉得奇怪,家天下的洗脑作用帮了三国早期的孙曹,中期的刘备,然后自上方陆续称帝之后就再也没有许多然后。刘备托孤时说刘禅若是不行,诸葛亮可自取。这个桥段赚了两千年的眼泪QAQ,但这就看出这个中山靖王之后其实并不相信血统论,禅让制更合他意。只是环境相迫,诸葛亮不敢接受罢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君臣二人所图究竟为何?
B站政治学水平MAX的鬼畜作品《此物天下绝响》(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37947/)中提出了一个故事版本。这个故事设定在公元228年,这一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魏延为先锋,喜收姜维,泪斩马谡。王朗代表了传统的汉末士大夫,诸葛亮代表清流派士大夫。诸葛亮想要推行当时蜀中的清明政治,拯救九品中正之下的曹魏百姓。他也深知曹贼势大,蜀国必亡,他为了天下,不惜亡国家,整个儿一悲剧英雄形象。就这个五分钟的鬼畜视频来说,堪称完美。王朗的论点也很有深意,他选择战死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气节。
但和罗贯中的春秋笔法相同的是,这个鬼畜也将那之后的六年一笔带过,所选文案全都是为了强调诸葛亮的悲剧结局,承袭了《后出师表》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风格。作为故事,它成功了。作为政治辩论,它也非常优秀。但在经济上,这个鬼畜视频里呈现的却是过于极端的状态。说蜀国沃野千里,无一个男人,耕地荒废,饥荒横陈,而魏国百姓安居乐业,能吃四菜一汤。好似曹魏是根基百年的正经王朝,而诸葛亮则是空有改革理想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天下十三州,都已在连年混战中生灵涂炭。魏国不过比蜀国早平定几年,论起民生,五十步无需笑百步。
本来读三国的原则是对比和批判,结果却被成功带到了诸葛亮和姜维的沟里去。至今仍对他们的事业百思不得其解,暂时出不了坑。诸葛亮年少颠沛流离,16岁上带幼弟入隆中搞生产,晴耕雨读,27岁得刘备三顾,在赤壁大涨国际斗争姿势。后来十年刘备成了暴发户,又突然失去关张,中道崩殂,托孤时以毕生人格魅力,锁死了孔明的忠心。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活了十一年,尽人臣本分,连年北征。姜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时年27岁,他遇孔明和孔明遇刘备的年纪一样,他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理想,奋斗到蜀国灭亡的最后一刻。那么问题来了,士为知己者死真的有这么大力量?
越写越不知所言,姑且发布,今后仍要慎书慎书。三国粉成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