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德、智、体、美、劳”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五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劳动教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呢?他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劳动只有从小学学习之初就开始进行并组织得合理,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发挥作用。
要把学生吸引到思想充实的劳动中去,要通过劳动把知识体系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体现出来。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技能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感悟:看来,智育的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发展。
建议: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力强的学生,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
他建议老师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在大自然的急剧转变时期,要留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这时,大自然正在发生猛烈、急速的变化――生命在苏醒,生物的内在活力在更新,强大的生命冲动能量再聚积。学龄早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此看来,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小学时,总是教学生们在平常的现象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比如,在冬季遇上艳阳天,他把学生带到白雪覆盖的果园里,让孩子们观察春天就要到来的初步征兆。过一周再来果园,多次反复,就能听到学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
建议: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
有时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见解。
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引导成绩不佳的学生对科普读物进行专门考虑过的、有规定和有组织的阅读,是教师要操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这些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为对后进学生做个别工作的主要内容。
感悟:学习越困难,越要阅读。
建议:技能和知识之间不可比例失调。
技能和知识之间的比例失调表现在:学生还没具备应有的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却不断塞给他种种新知识,叫他要掌握住,不可放过!这样的学生恰似一个没有牙齿的人,不得不囫囵吞枣,起初感到不舒服,以后就害起病来,什么也不能吃了……
感悟:这段话的意思可不可以理解成,课堂上的满堂灌?或者,只注重答案不注重做题方法。比如,评讲试卷时,只是对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却不讲。学生只记住死答案,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应该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许多学生之所以掌握不了知识,是因为不会快速而用心的阅读,不会边读边想。这是一种最可悲的比例失调。
不会快速而用心阅读的人,不可能学好知识。怎样是快速而用心阅读呢?
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者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的出记住了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
感悟:专心读,然后说说读的内容,说的过程就是回顾、反刍阶段。然后思考所读内容,并和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勾连,加深印象。这让我想起学生的早读背书。有时候明明布置了很少背诵任务,一早上半个小时,仍有孩子一句都不会背。仔细观察他(她),却没发现他(她)有开小差的情况,他(她)也是一直再背呢!原来,他(她)是没有掌握住背诵的技巧,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在小学阶段如果阅读达不到这种完善的程度,还会使学生的智能钝化,造成思维的混乱、不连贯、不完整和简单化。
除了培养学生快速而用心阅读这种技能以外,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的某个阶段上,学生应当掌握快速书写的技能,能边写边想。如果缺乏这种技能,便会造成又一个比例失调”。怎样培养学生快速用心书写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可以仿照练习的例子:教师给学生讲述某种自然现象、事件、劳动过程;讲述中明确突出有逻辑关系的各部分,每部分都有主要内容及与之有关的细节。讲述时,学生按老师阐述材料的顺序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如果,缺乏边听边简略记录内容的技能,掌握知识是不可能的。
感悟:学会边听边记,这是快速书写技能。就像我们老师在听课、开会一样,学会记录下讲说者讲的主要内容,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建议:兴趣的奥秘何在
每个教师都渴望使自己课堂上的学习令学生感兴趣。怎样把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是否每节课都能令人感兴趣?兴趣的源泉何在?
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感悟:激发学生兴趣,实际上是对学生脑力劳动热爱的培养。只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是不行的。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其内心深处的需求,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们这一愿望,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对于读过许多课外书籍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的人和新概念、新现象,都装入了他得之于书籍的知识体系中,于是,课堂所讲的科学知识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种知识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助于弄清楚“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感悟:学生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概念、新现象之所以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个原因是有助于他(她)在课外书籍中获得的知识体系,进行再梳理,再消化吸收。也许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吧!
建议: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渴望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的有所创造,你要把这件事看作自己的光荣 。要赢得学生的
思想和心灵,要给自己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展开竞赛。
感悟:也就是说,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会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许多聪明的、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只是在亲手参加创造性劳动时才产生求知兴趣。
有一些学生很长时间对什么都会表现出特殊兴趣。如果学校不展开教师之间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竞争,学生中许多人就永远也显露不出对任何课程的兴趣。
感悟:这段话给我启发,让我明白了学困生的困难原因。
有经验的教师,力求使学生对所喜爱的课程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的要求多一二十倍。如果学生有一门学的课程,你就不必为他的其他各门课程不都是五分而担心。身为优等生,却没有一门喜爱的课程,倒应引起更多的担心。这样的学生是没有个性的人,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愉快。
感悟:拓展延伸本课程大纲要求以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动力,努力使其喜欢本学科,让获取知识变成愉快的脑力劳动。
我总是苦恼学生没有合作意识,不懂得分享,缺乏责任心,比如,个别组长检查组员作业,应付了事,要不不按时检查,要不等老师追问发脾气,才草草写一个“全完成”糊弄过去,就算完事,刚开始我耐心给小组长赋能,希望他们能担起自己的责任。可仍有个别孩子,我行我素。无奈,公开点名批评,效果好过一段时间后,就又死灰复燃,恢复原状。说实话,这一点特别影响老师的心情。有心放弃他,但又觉得良心不安……
今天读《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他的观点和见解。使我豁然开朗。
建议: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融成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怎样使学生的学习都好了自豪,为自己的成绩和知识而感到公民的尊严。
他说,应从低年级开始使知识和智力财富成为个性的自我表现。
一年级设立名为《朝霞》的集体创作汇集簿;
二年级编故事和童话;
三四年级开始举办“读书晚会”;
五年级开始成了他们学龄前小朋友和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积极的智力辅导员;
六至七年级,有几个学生成了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少年数学家小组领导者。
七至十年级,每个学生都在科学技术晚会上做报告或汇报
所有这些工作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知识和智力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这样培养学生,使不学无术和对书本抱冷漠态度在他们当中被视为不道德的表现。
感悟:看来不同年级都有各自的任务,这种螺旋式层层递进的方式,会让学生在不同年级参加不同的活动,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真正为自己成绩和知识而感到公民的尊严。尽管不同年级开展的活动不一样,但目的绝对一样。这真是让活动搅动教育的一池春水。
建议:怎样减轻批改作业之苦?
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受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会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感悟:三条建议,第一条是对易出错的知识,要反复训练;第二条布置家庭作业,要未雨绸缪,提前备课;第三条抽查要定期,测验时全批全改,平时要抽查。这三条建议都很宝贵,值得尝试!